全球能源格局将因为美国的能源自给加强而发生改变,能源供给中心将西移,能源需求将东渐,中国需要更积极地应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
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大胆预测,2017年美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生产国,2035年美国将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IEA的这一预测虽然过于乐观,但美国的“能源独立”确实在逐步走向现实。美国能源自给率,在2005年触及69%的低点后,开始回升,至2011年已经达到81%,是二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能源特征的变化必然会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巨大影响。未来能源供给的中心将西移,而能源需求的中心将东渐,亚太地区对中东原油的依赖可能会进一步加强。中国还处于工业化阶段,对能源的需求还会大幅增长,对能源进口的依赖难以根本改变,这需要中国更积极地应对全球能源格局的悄然变化。
除了进一步发展新能源和非常规化石能源,不断扩大能源进口渠道外,中国在中东的战略或许可以更积极一些。中国在利用多边外交展开合作的同时,可以考虑与另一个中东原油进口大国印度一道在中东争取更大的利益。
美国“能源独立”走向现实
美国能源自给率已经在逐步提升,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计,到2035年,美国能源自给率将达到87%。
美国能源形势的逆转,得益于页岩气和页岩油等非常规化石能源的开采。2005年,德州石油巨头Jim Henry的公司在浅层石油储量已经枯竭的Permian盆地采用水力压裂技术,在岩层中创造断裂,析出油气资源。这一成本高出当时油价近一倍的开采技术,很快便因为油价的持续走高而变得有利可图,进而得以广泛使用。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向《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表示,“页岩气让美国有了实现‘能源独立’梦想的可能。”
“页岩气产量的快速增长使得美国天然气价格下降,进而在发电和取暖等领域替代其他能源,”商务部研究员童莉霞指出,“煤炭和燃料油的供应因此相对宽裕,出口增加。”2011年,美国的汽油、柴油和其他燃料的出口量自1949年以来首次超过进口量。美国页岩和其他致密岩石结构中蕴藏的油气资源开发也快于预期。IEA对美国原油产量将超过沙特的预计正是基于这一事实。
原油生产不断增加的同时,美国的石油消费却在下降,这导致美国的原油进口比例从2005年的60%降低到2011年45%。目前,原油及其他液体燃料在美国能源消费中占比仍是最高,达37.2%;其他占比较大的是煤炭和天然气,煤炭已经处于净出口,天然气的自给率已达93.6%。
“美国实现能源独立,甚至是油气出口,将改变全球能源格局,”管清友指出,“能源的生产中心将西移,北美地区将成为重要生产基地。消费中心将东移,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成为重要的消费国。”
过去十年,亚太地区能源消费的增长远超欧美。从2000年至2010年,世界基础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和核电,未计入新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增长率为2.67%,其中,北美、欧洲和独联体地区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2%,而亚太地区年均增长率高达6.34%。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