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9时,三峡电站实现了自2008年底26台机组全部投产以来的首次满发,总电力达1668万kW。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将长江所蕴藏的巨大能量转化为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地输往华中、华东电网和南方电网。投产几年以来三峡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何?目前长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怎样做到有序合理?记者就此采访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和部分水电专家。
库区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
6月12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水保局的一条水质检测船从汉口启航,开始了每年两次针对长江中下游的监督性巡测工作。这条名叫“长江水环监2000”号的检测船自2000年开始下水作业,除进行例行巡测外,还为三峡工程建设不同蓄水期进行实时水质监测,使长江干流水环境质量能够得到实时监控。尽管这几年来在一些支流回水库段均观测到水华,但“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干流三峡库区江段水质状况总体良好,近几年水质均满足或优于Ⅲ类。”
200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对库区水质的保证起到关键作用。这项达390多亿元的投资主要用于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设施,并关闭库区规模以下的造纸、制革、农药、染料等污染严重的企业、小啤酒厂和小白酒厂,对小氮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此外,在长江上游地区还同时实施了“长治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
由于建立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水文、水质、大气、陆生动植物、水生生物、农业生态环境、高效生态农业试验、社会经济、污染源和人群健康等11个子系统都得到了具体的、系统的观测。在每年进行的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和评估中,“对已显现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初步的效应分析,目前尚未发现超过论证和施工设计阶段预测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长江委有关人士说道。
三峡工程不忘生态补偿
6月29日,大约6.5万尾7月龄中华鲟、2000尾13月龄胭脂鱼在葛洲坝(12.97,0.46,3.68%)水利枢纽下游长江宜昌江段樱桃园码头被放流,这是中华鲟研究所自1982年成立以来第49次增殖放流中华鲟。
隶属于中国三峡总公司的中华鲟研究所已经向长江、珠江等流域放流了中华鲟500万余尾。此外,长江委有关人士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2005年启动的“三峡工程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也是三峡工程珍稀鱼类保护的生态补偿项目之一。2006年,珍稀鱼类中华鲟、达氏鲟和胭脂鱼放流量超过20万尾,重要经济鱼类放流量达4.5亿尾,“以保护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和维护三峡水库水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据介绍,由于水库蓄水,鱼类产卵场受到影响,加上野蛮捕捞等各种因素,鱼类资源量下降明显。“长江上游特有鱼类24种,占受三峡工程影响的特有鱼类种数的51%。”影响主要体现在鱼类洄游阻断和水文变化等方面。目前主要通过增殖放流的方法解决,这也是世界各国修筑大坝时采取的通用措施之一。根据记者获得的一份材料,除了鱼类之外,受三峡工程水库蓄水影响的珍稀、特有植物和各类陆栖野生脊椎动物(包括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均得到有效保护。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