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和防治重金属污染,政府的认识与态度起着决定性作用。抓紧研究制定科学的涉及重金属(包括稳定的有害有机物)的排放限制标准和管理办法。应动员、组织多方面力量,对污染发生区及相邻区域,进行无缝隙的土壤质量普查,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宜农区和禁农区等,并进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分类使用和积极治理。要站在事关民族兴衰的高度,加强对工业、养殖业、垃圾和污水的管理,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行为,大幅度提升违法成本,摧毁违法排放者的侥幸心理。
农业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
粮食、蔬菜、水果、肉蛋产品,全国10余个省市均检出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分布的区域,主要发生在工矿区、工业密集区、城市郊区、污灌区和公路两侧。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污染程度越重。
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全国10余个省市的小麦和水稻都已有重金属污染的检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包括其中,超标的重金属主要为Cd(镉)、Cr(铬)、Pb(铅)、As(砷)、Hg(汞)、Ni(镍)、Zn(锌)和Cu(铜)。在某主要小麦产地的污灌区,小麦籽粒中Cd的平均含量为2.55mg/kg,达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25.5倍,Ni、Cr、Zn的含量也分别达到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12.98倍、6.12倍和1.32倍。某水稻主产区,矿区周围产的稻米中Cd、Pb超标率分别达100%和71.43%。
在蔬菜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超标现象,其中Pb和Cd超标比较普遍,尤其叶菜类蔬菜超标现象更为严重。西南某地22个蔬菜样品中,Pb超标率达63.6%、Cd超标率为36.3%,40%的蔬菜受到了重度污染。中部某地区,蔬菜中Pb、Zn、Cd的含量分别超过国家蔬菜重金属元素限量标准的2.0—10.75倍、0.9—2.5倍和2.2—19.8倍。北方某城市的城郊污灌区,根茎类、茄果类、瓜类蔬菜均受到Pb、Cd、As的严重污染且超标率较高,污染指数均超过3.00。
在水果产生方面,重金属污染也已有了部分发生。
在动物方面,通过食物链的污染,肉、蛋、奶、水产的质量问题实际上更为严峻。不仅人工养殖的动物,许多野生动物也已变得很不安全。
重金属污染分布的区域,主要发生在工矿区、工业密集区、城市郊区、污灌区和公路两侧。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污染程度越重。
污染的来源与根源分析
造成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的重金属,主要来自污水灌溉、大气沉降,以及养殖业排泄物和肥料。
造成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的重金属,主要来自污水灌溉、大气沉降,以及养殖业排泄物和肥料。而对水和大气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由工业产生的污染,多来自于采矿、冶炼、加工、电镀、塑料、电子、染料、化工、制革、造纸等行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和废弃的工业产品。由于饲料添加剂中常使用相当数量的重金属,规模化养殖业形成的排泄物、废弃物也成为了重要的污染源。有些有机肥中Zn、Cu、Cr、Pb、Cd、Ni、Hg和As的平均值达到了732.4mg/kg、75.4mg/kg、53.5mg/kg、6.0mg/kg、5.64mg/kg、21.0mg/kg、0.44mg/kg及2.96mg/kg。一些化肥中也含有一定量的As、Cd、Hg、Pb、Cr等,含量上一般是磷肥>复合肥>钾肥>氮肥。生产磷肥的磷矿石、硫铁矿等,就含有一定量的As、Cd、Hg、Pb等。磷肥中Cd的含量比土壤中高数百倍。有些农药及农膜也含有重金属。在养殖业方面,通过食物链形成的富集可达数百倍甚至上万倍。由于重金属不存在自我降解的机制,通过生物的浓缩、积累、放大,即使一开始进入环境的量很小,也会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类健康形成巨大影响。
导致重金属污染的原因:
1.认识上不到位。由于重金属形成危害的机制较复杂,且周期较长,故不能像剧毒农药或流行疾病那样容易引起人们重视,很多人(包括一些专业人士)对重金属的危害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一些地方领导,在站位和长远考虑方面想得不够,单纯追求眼前的经济发展,不仅保护“落后”,还借产业转移引进“落后”。认识的不足,还削弱了排放者内心的负罪感,常导致一些偷排、暗排(如往地下排)的事情发生。
2.管理的严肃性、严谨性不够。一些新建设项目的环评,存在隐瞒情况、提供虚假材料、钻法律漏洞和走过场等问题。一些环保改造项目,只求将就过关,不求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更有甚者,一些花巨资完成的环保改造工程或设备,只用作了应对环境检查的“工具”,而平时就成了一种摆设。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执法检查,往往较容易被通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助长了排放者的投机心理。
3.限定污染的标准太低。重金属不同于有机物,属于不能被降解的物质,不容易被处理,环境对它们的自净化功能很弱、很漫长,有很强的积累性。当前的很多排放标准,没有考虑重金属的这些特点,加上多家排放日益累积、叠加,很容易造成“合标准的排放”导致“不合格的环境”的结果。排放标准的这种缺陷,正在进一步加剧、恶化着重金属污染程度和范围。
对策建议
应抓紧研究制定科学的涉及重金属的排放限制标准和管理办法,遏制重金属污染的进一步蔓延,多措并举控制和清消已发生的污染。
很多癌症、退行性疾病、疑难杂症都与重金属污染有关。在人们担心的农药污染尚未完全得到很好的控制的时候,更难以治理的重金属问题又已凸显出来。为了使这种污染能尽快得到遏制,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需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得力的措施。
1.抓紧研究制定科学的涉及重金属(包括稳定的有害有机物)的排放限制标准和管理办法。重金属等稳定的有害物污染,犹如“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会后患无穷,治理起来不仅成本非常高而且难度很大。防“病”于“未病”是最经济有效、最智慧的策略。在重金属等污染问题上,需走出“抓环保就会限制发展”的思维窠臼。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稳定的有害物污染是人类生存不能触及的“高压线”,这点道理必须尽早明白。因此,我们在重金属等稳定有害物污染防范的法律、制度与措施方面,必须站位要高、考虑得要远、标准要严。
2.尽快采取行动,遏制重金属污染的进一步蔓延,多措并举控制和清消已发生的污染。动员、组织多方面力量,对污染发生区及相邻区域,进行无缝隙的土壤质量普查,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宜农区和禁农区等,并进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分类使用和积极治理。要站在事关民族兴衰的高度,加强对工业、养殖业、垃圾和污水的管理,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行为,大幅度提升违法成本,摧毁违法排放者的侥幸心理。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群众监督等手段,严格控制污染区扩展和蔓延,用生态、科技等措施化解和消除已发生的污染。在公路两旁,要提倡种一定宽度和密度的生态防护林,并严格控制尾气排放。
3.大力提升领导干部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领导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防止和防治重金属污染,政府的认识与态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对重金属污染问题,需放弃等待和观望,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领导干部须率先转变“要发展就会有污染”的观念,须首先解开“两难论”的情结。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克难,领导的责任就是用智慧的方法带领大家化解难题。倡导“创新驱动发展”,不能光局限在技术上,思想方法上也须跟进。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少的污染排放,更好地养活更多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虽然传统的道路难以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得益彰地结合,但是对于创新者来说,就是要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破解发展与污染的连锁关系,并不仅仅是个挑战,更是一个等待中国人创造奇迹的机遇。(作者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