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三步走”实施方案,2013年要在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涉及116个城市449个监测点位。
因为儿子一家定居北京,湖南省常德市农业局退休干部刘运平对PM2.5格外关注。最近他了解到,今年常德也要依照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开展监测。
“我们这儿环境不错,等有了PM2.5数据,就可以和北京比比,为孩子们多回来再找点理由。”刘运平笑着告诉记者。
作为环保重点城市以及环保模范城市,常德也是第二阶段监测的116个城市之一。
部分城市监测准备进展滞后
财政资金不能及时拨付是重要原因
6月底,环保部的一纸《关于加快推进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工作的通知》,让不少关注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的人们心里不太踏实——各地进度不平衡,少数地方尚未开展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招标。
眼看距离实施方案要求的10月底时日无多,照此进度,能按时实施吗?
实施第二阶段监测,是今年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在6月底发出“催办”通知后,环保部每月通报各地进展。在这样的“高压”下,各地实施准备工作有了一定起色。
环保部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告诉记者,截至8月20日,大同、长治等共45个城市194个点位已完成监测设备招投标、安装调试等工作,正在开展试运行;本溪、马鞍山等6个城市的22个点位监测设备已到位,正在进行安装调试;九江、三门峡等15个城市的70个点位已完成招投标,等待设备到位后安装调试。
“这些城市已经达到进度要求,实施工作比较顺畅。”朱建平说,鞍山、芜湖等15个城市60个点位正在开展监测设备招投标,但是抚顺、锦州等10个城市42个点位尚未启动招投标。
与地级市相比,29个县级环保模范城市61个监测点位的准备工作也并不乐观,19个县36个点位正在开展试运行,4个县的5个点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
各地进度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记者了解到,财政资金不能及时拨付,是造成设备采购滞后的重要原因,地方对监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够,是直接影响前期准备最重要的因素。
在实施第一阶段监测之后,陕西省就开始准备第二阶段的监测,今年1月份,设备采购已经全部完成。作为西部省份,陕西的财政状况、监测基础并不见优,正因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推进得十分顺畅。
“我们是笨鸟先飞。”陕西省环保厅监测处处长李大虎说,为了做到心里有底,实施第二阶段监测任务的5个城市去年底就开始实验性监测PM2.5数据,为将来的考核做好准备。
10月底前116个城市按新标准监测污染物有的地方还差钱
当地财政资金紧张,监测基础相对薄弱
“抚顺已经很脏了,我们都盼着早点监测发布PM2.5。”抚顺市民周丽这样说。
监测PM2.5是民心所向,实施起来却不顺利,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但是客观地说,实施第二阶段监测的难度的确比第一阶段大得多。
首先是资金困难。实施第一阶段监测的74个城市,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相对而言经济条件好,中央补助资金下达后能按时保量配套建设资金。实施第二、第三阶段监测的地方大部分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资金有限,主要依靠中央补助资金,当地能按时保量筹措配套资金非常不易。
朱建平告诉记者,当前正逢国家财政体制改革,中央补助资金8月份才能下达到各个实施城市,中西部城市的地方财政大部分是“吃饭财政”,财政资金紧张,部分城市存在“等米下锅”的现象,资金不到位必然影响监测的顺利开展。
“我们湖南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湖南省环保厅监测处处长向建福告诉记者,前一阶段岳阳、常德、张家界三地的监测前期工作进展较慢,原因之一就是国家项目资金至今还未下达。
资金问题不仅表现在前期建设上,站点运行、设备维护也需要钱,这一问题让不少地方头痛。
“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这三项污染物监测的设备运行费用大约为每年15万元,加上原有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监测,设备运行费用大约为20万元。新设备还好,3年后随着故障率提高,运行费用还会上升。”李大虎告诉记者,目前,国家每年5万元的补贴只给了部分站点,由于一些站点的运行费用尚未纳入财政预算,未来随着站点数量增加,在一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地方,能否保障运行也将是一个重要问题。
同时,与实施第一阶段监测的城市相比,第二阶段城市的监测基础、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相对薄弱。
向建福说,环境监测项目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但监测队伍的人员规模仍停留在上世纪的水平,每个站点平均不到两个人。国家对国控监测站点的人员配备有明确要求,由于力量不足,目前很难达标。
李大虎说,由于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最近几年监测队伍一直不太稳定,业务好的同志很难留住。
确保监测数据准确、贴近群众
环保部将不断强化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
监测之后,还要发布环境质量信息。对此,环保部有明确要求——改进空气质量信息发布的内容,强调对公众健康的指引,更强调空气质量信息发布要贴近公众、贴近百姓,为公众合理安排生活与出行提供参考。这一要求同样针对第二阶段的监测,包括创新空气质量信息发布方式,不仅在当地环保局网站上发布,还要通过微博、手机、电视等多种形式发布。
环境质量信息,首先要准确。从今年元旦起,实施第一阶段监测的74个城市496个监测点位,开展包括PM2.5等6项污染物的监测,并向公众实时发布空气质量信息。半年多来,监测设备运行稳定,监测数据获取率平均达99.7%。各地严格执行空气质量监测质量控制的相关规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监测数据与公众对空气质量的感受趋于一致。
“特别是在应对1月份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中,这74个城市及时、准确向公众发布监测信息,为政府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公众健康出行提供了重要参考,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朱建平说。
但是,城市大气自动监测是一项资金投入大、技术管理要求高的工作,面对资金、人才等制约因素,实施第二阶段监测的地方如何确保监测设备稳定运行,确保数据质量?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由国控城市站、直管站、背景站和区域站共同组成。从欧美发达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管理的经验及各类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功能定位分析,这些站均属国家事权,其建设和运行费用由国家全额保障。”朱建平介绍,目前,空气质量监测运行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直接影响监测数据质量。
监测是个技术活,监测数据的质量如何,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着直接关系。环保部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今年加大了技术培训力度,实行国家、省及城市三级培训,目前已完成300多人次的技术骨干培训。
“监测数据一方面要指导公众的生活,为减排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也将作为考核的依据,保证数据的质量非常重要。”朱建平说,为使考核结果客观、公平,环保部不断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
目前,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中的国控城市站的数据,已经实现点对点传输,并实时对外发布,方便公众监督。对于国控城市站,环保部也实现了远程质控。同时,通过交叉检查、飞行检查(不打招呼,直接到现场检查)等多种方式,对国控城市站运行质量和数据质量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数据造假,将严厉惩处。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