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在雾霾不断侵袭人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关注点在环保问题上会有更多的关注。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环保、节能减排政策为环保监测仪表行业的发展也送来了政策春风。2012年4月环保部发布的《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开展空气中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地表水质的生物毒性、挥发性有机物等诸多指标的试点监测工作。
环保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大城市污染状况的持续恶化,环保产业终于开始逐渐发芽。有行业分析师估算,2010年环保产业总产值约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其中环保装备产值达到2,000亿元,环保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1,500亿元,环保服务业从业单位超过1.2万家。近几年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5%,大幅超过工业增速。
比中国稍早,环保概念也在世界范围内扩展。据统计,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以上,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正是以上种种利好,让许多人开始盲目唱多。他们认为环境污染本身对环保经济来说就是一个天大的机会,污染越严重利润空间越大,只要有公司愿意进行填补就会“自然而然地挣钱”。
即便从经济逻辑来考察,上述观点也是错误的。虽然空白市场的存在是攫取巨额利润的前提,但产业经济的协调性和我国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都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所以想在环保产业掘金,要靠天时,要靠地利,更要靠自己。
2013年,在各大城市陆续推出限购新政的压力下,中国汽车销量再次逆势上扬,年销量在2009年的1,000万辆基础上,仅用三年时间就成功突破2,000万辆大关,稳居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这其中大排量、高耗能的SUV又成为进口车中的绝对主力,仅捷豹路虎在中国的销量就大增70%,达到71,940辆,一举超越英国本土。当环境消耗型产业在一个社会成为重要产业时,环境保护型产业则要受到影响,这时许多从业者会怀疑未来的回报。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路径,政策的导向性总是十分重要,在一些人看来,环保产业之所以能在中国发芽,政府支持是主要动因。如果以这种观点看来,2013年无疑是环保产业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年。去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不仅再次强调了资源环境制约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还首次明确了环保产业在我国产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环保产业是可以拉动投资和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的优先产业。但纵观整个《意见》,业界关注的细节问题仍少有回应,未来,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的局面也还不明朗。
行业发展政策渐成体系
2010年定位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节能环保排在首位。
2011-2012年行业规划及细分领域政策密集出台。环保行业包括
水处理、固废、大气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多个领域的“十二五”规划出台,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投资方案甚至技术路径,国家关于节能环保的发展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2013年定位支柱产业,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行业空间。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政策愈发重视环境保护。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为环保行业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2014年预计环保政策将重在顶层设计。三中全会发布的《决定》明确了“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总体方向,预计2014年的政策将更加注重顶层设计,重在理顺环保行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利好行业的长远发展。2014年,除了对环保部牵头制定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计划、清洁水行动计划、农村环保治理等细分行业的政策出台预期较为强烈之外,我们理解,完善政府考核评价体系、环保法制化及环境税的推出更显重要,对环保产业的影响也将更为深远和巨大。
第三方运营的崛起
第三方运营模式需要运营结构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而这对于目前现金流普遍不足的环境监测企业来说,无疑仍具有巨大考验。相关专家普遍建言,解决融资问题的良方,一是尽量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二是加快引入社会资本建立环保产业基金,大规模投向商业模式清晰、盈利前景良好的环保细分领域,环境监测领域就可列为重点投入领域之一。
我国环境监测
仪器仪表市场在一时热点下,不少行业中小企业蜂拥而上,但因其缺乏技术资金,研发能力低、低水平重复多,仪器质量和性能不能与国外产抗衡,寿命往往很短。中小企业在线监测仪器的系统配套生产能力低,跟不上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管理不够规范,产品种类少,趋同化严重,高端仪器仪表智能望洋兴叹。
而根据2012年环保部10月29日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大气污染重点防治区域为京津冀(包括北京、河北和天津)、长江三角洲(上海、江苏和浙江)、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辽宁中部(辽宁)、山东、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湖南)、成渝(重庆)、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以及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群。通过监测器产量分布与重点防治区域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监测器的生产主要集中于重点污染地区,因此我们认为环境监测仪器生产的区域导向性特征明显。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