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各类因素,对于中国的环保企业而言,真正走向国际市场,至少需要5~10年
从“援外”打井、对外承包工程,到并购参股海外环境资产,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的步子似乎已经迈开。
但实际上,在游戏规则尚未明晰之下, 不论是海外并购,还是项目出海,“走出去”的环保企业遭遇更多的还是复杂和无奈。
海外并购仍属个案
今年3月初,首创集团与澳大利亚TPI集团达成协议,以约合50亿元的对价收购其旗下的TPI NZ的100%股权,TIP NZ是新西兰最大的固废处理公司。
一年前,国企北控水务收购威立雅水务旗下葡萄牙水务公司CGEP 的100%股权。
企业去发达国家做收购有几重考虑:首先是通过收购获得有良好影响力的品牌,到其他国家进行招投标时会更有优势;其次,国外一些项目收益率相对更高;此外,还可吸收运营经验、人才和技术等。
两大环保企业全资并购海外名企,似乎意味着开启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的新格局。但实际上,本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政策、资金、技术等多重限制下,海外并购道阻且跻。
“目前的海外并购还是以个案为主,并没有看到近几年明显的增长。”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对记者表示。
晓清环保董事长韩小清对此表示认同,他告诉本报,做海外并购需要非常强的国际化经验、资源和资金,中小型企业难以触及。
同时,企业在做海外收购的过程中,需要熟稔每个地区的游戏规则。
桑德集团国际事业部总经理魏娓认为,发达国家有提标改造的需求,政府财政资金有多种方式的融资需求,欧债危机之后,很多大型的企业要剥离核心资产,但对国内的企业来说,在这些市场做并购最好的时点已经过去,而且企业是否掌握当地的游戏规则、法律框架,是否掌握当地的投行、评选机构等,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如何跟新的游戏规则打交道——包括舆论、反对党、少数观点派——它帮哪个政党、哪个政党可能选举获胜?这样新的游戏规则是否掌握了?” 魏娓说。
中信证券研究员王海旭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每一项海外并购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谈,会有一系列的波折,特别是会有一些国家政策层面的限制,包括审批流程等。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