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用水系统中的红锈成因分析及清除
概述
在制药用水储存与分配系统中,基本上只要采用了不锈钢材质,都不可被避免出现红锈。药典及GMP并对制药用水(如纯化水、注射用水及纯蒸汽)的要求中并未明确提及红锈及其限度,但均对制药用水和由制药用水生产的产品的质量进行了规定,在EMEA“note for guidance on specification limits for residues
of metal catalysts”中也对金属含量进行了规定。就目前的研究而言,虽然红锈的存在,并未引起制药用水质量超出药典要求,但其存在,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金属离子Mn、Cr残留在产品中,引起产品的不合格,或与产品相互反应,或者游离的红锈微粒影响产品质量或堵塞过滤器等。
形成机理
红锈的形成是不锈钢中的铁被氧化的电化学现象,但其机理并未完全被证明,目前存在两种主要的假定。理论一:CO2溶解在制药用水中,生成H2CO3,构成了化学还原环境,腐蚀不锈钢表面钝化层(Cr2O),由此暴露出的铁被氧化形成红锈。理论二:不锈钢表面形成的钝化层,为Cr与O2形成的动态钝化层,当温度升高时,系统中O2含量降低,Cr2O钝化层减少,由此暴露出的铁被氧化。
虽然红锈的形成机理并未被研究透彻,但试验证明引起或加剧红锈产生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
不锈钢的选择。低碳高镍的不锈钢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因此,我们更倾向于选择316L不锈钢,当然不同标准中的316L不锈钢,其元素含量仍然是有区别的。
-
焊接。焊接改变合金组成,在焊点位置,含量较高,更易形成红锈,基本上系统中焊接位置最早出现红锈。
-
钝化。钝化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的Cr2O钝化层,保护不锈钢中的铁免受氧化。
-
制造方法。采用锻造方法生产的不锈钢比铸造具有更低的铁含量。
-
流体性质。系统中工艺流体偏酸性或具有腐蚀性,如含有较高的卤素离子或高盐缓冲体系,对钝化层腐蚀性较大。
-
流体速度。较高的流体速度或剪切力加剧红锈产生,因此在系统中喷淋球和离心泵较早出现红锈。
-
温度。温度越高,越容易产生红锈,注射用水及纯蒸汽系统比纯化水系统更容易产生红锈,并且情况更加严重。
程度分级
根据红锈严重程度,我们可将红锈分为三级。但系统中出现的红锈,并不单纯的属于某一种级别。
-
一级:附着在不锈钢表面,易于清除的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主要为FeO,颜色从橙色到橙红色。
-
二级:非钝化表面的原位氧化,主要为Fe2O3,还含有一定量的Cr、Ni氧化物及碳,颜色多样,橙色、红色、蓝色及黑色等,其主要由氯及其它卤素侵蚀不锈钢表面引起。
-
三级:由高温引起的氧化物沉淀,其组成和结构不同于一、二级红锈,主要为Fe3O4,结构中还含有一定量的Cr、Ni、Si,颜色有金色、蓝色及黑色,极难除去。
分析方法
根据不锈钢钝化层的分析方法,开发了几种常见的红锈分析方法,分为对流体进行分析和对不锈钢表面分析。对流体的分析方法主要有:超痕量无机分析(ICP/MS)、标准微粒分析-光阻法、超痕量无机分析(SEM/EDX)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不锈钢表面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显微镜或人眼检查、扫描俄歇微量分析(SAM)或俄歇电子能谱(AES)、化学分析电子光谱(ESCA)或X-射线光电子光谱(XPS)、电化学阻抗谱。其中对不锈钢表面的分析方法多数具有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