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品牌故事 » 正文

农家赤子方崇钿:青龙江畔创业人

发布时间:2011年2月25日 来源:生意场

....

  中国·金田集团董事长方崇钿先生,便是浙南企业界千千万万弄潮儿中的崭露头角者。

  农家赤子

  这里,是中国版图南方虽不起眼却很有名的城市。因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温和而取名“温州”。

  清视频代诗人孙广图在《忆江南·温州好》一词中赞美:“温州好,别是一乾坤!宜雨宜晴天较远,不寒不燠气恒温,山色异朝昏。”

  温州大地,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温州模式”,承载着多少传奇故事。

  温州能人辈出,世代善于闯荡,敢为人先,中外驰名。

  1944年11月,本文的主人公方崇钿先生就出生于温州东南青龙江畔的一个农民家庭。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方崇钿高中毕业以后,满怀参军报国的赤子之心,从偏僻闭塞的家乡,来到国际都市上海某工程兵部队服役。在那里,他为保卫当时处于世界风云变幻中的大上海站岗放哨;他为艰苦的国防工程施工添砖加瓦。短暂的军营生活,使他开阔了眼界。从此知道了在生他养他的浙南海滨偏僻小渔村之外,还有无限精彩的外部世界。

  退伍以后,方崇钿在家乡的“耕读小学”拿起教鞭。但因那时一个月只有9元钱工资,平均每天三毛钱,只能靠“忆苦思甜”过日子。9元钱能做什么?年轻的方崇钿开始面对现实思考人生。这时候他已经强烈地意识到了“经济地位”的重要。

  “许多成功者从困苦中来,许多觉悟者也从困苦中出。”正当方崇钿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徬徨、犹豫的时候,他偶然发现了一个让他感兴趣的行业——养蜂。于是,他离开了学校的三尺讲台,拉起10多人的养蜂队伍,自任养蜂厂厂长,走南闯北放蜜蜂,一年居然收入1万多。

  1万元,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已是非常惊人的数目。方崇钿由此成了青龙江畔首屈一指的“富翁”。此后,方崇钿又尝试创办“龙江机械五金厂”,到龙江公社办的“龙江造船厂”当过供销员。他偶然间想起,外出放蜂路过石油钻井队时看到石油工人对手套等劳保用品的需求量很大。于是又不辞劳苦到青海、兰州、新疆等西部的大型油田推销劳保用品。踏遍千山万水,使他广泛接触到大江南北天山内外的风土人情与产业特色。

  这些丰富的阅历,成为方崇钿一生中难得的宝贵财富,成为风华正茂的方崇钿此后几十年闯商海、办企业的重要“基石”,成为他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原始经历积累”。

  浙南塑编之“父”

  1972年,在初出茅庐后历经八载磨练的方崇钿,为自己确立了人生历程上新的起步:办厂!

  当时,仍然处于“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特殊时期。在农村,除了“农业学大寨”,其余都是“资本主义的尾巴”。但是,方崇钿却认准了“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才是好猫”。

  他看到家乡是一片滨江靠海的光沙滩,荒不长粮,熟不长草。有的只是片片坟地,道道港汊。农业不兴,渔业不旺。唯一的出路只有尝试办工业。他要发扬前八年敢为人先的精神,走创办实业之路。他坚定地相信,只有实业才能兴国,才能富民安民。

  这年春天,方崇钿得到一个重要信息——全国农村畅销的化肥包装袋都是聚氯乙烯材料做的,在搬运过程中容易破损,造成生产者和使用者的损失。国家化工部门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拟采用“一层塑料薄膜加一层编织袋”的包装方法,很快要在各省、市推广。

  当时,方崇钿所在的下埠村里正巧有现成的铁轮机可以生产这种编织袋。于是,当不少人还在那里围绕“姓‘社’姓‘资’”的问题激烈争论的时候,他却迅速出击,捷足先登,很快在江、浙一带的大、中型化肥企业拿到了100万只编织袋的订货单。他的家庭工厂日夜生产,按期交货,实现了首闯企海抢滩成功。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从此,与那位老人“画圈”的地方近在咫尺的温州改革开放节奏进一步加快。素有“温州模式”之称的温州私营、民营经济从此有了合法身份,可以说是“天高任我飞”了。

  好帆借东风,扶摇上九天。面对党中央和地方政府愈来愈放开搞活的好政策,方崇钿谋划将自己的塑编产业“麻团滚芝麻”, 不断改进企业经营方式,扩大再生产。他根据当时化肥包装袋需求量剧增,生产供不应求的情况,为了充分发挥现有设备和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在青龙江畔提出了“全民皆工”的扩产设想。具体运作方式是:由他负责组织采购原材料,发动邻近家家户户投资设备,加工半成品。后期加工由方崇钿的“总厂”负责,统一对外销售。从而带动了周边地区1800多农户靠编织业走上致富道路。这种“扩散加工、双层经营”的生产模式,在青龙江畔塑编行业达到了产量和效益的最大化。龙江之滨的“崇钿编织袋”业务量喜讯频传,年年扩展。在高峰时期,苏北各县90%的大、中型化肥厂都使用方崇钿的产品,年销售量在1800万条以上。年纳.税额50多万元,一直位于全县私营企业之首。

  不当乡长当厂长

  历史的机遇垂青于思维敏锐的创业者。悠悠岁月把方崇钿锻造成青龙江畔的商海名家。

  他在江海滩头开发的第一代产品牵动浙南大地塑料编织行业“百花齐放”。生产者,千家万户学崇钿;采购者,五湖四海奔浙南。

  方崇钿对发展地方经济,安置富余劳动力,探索富民之路作出的特殊贡献,使乡邻们刮目相看。温州、平阳以及后来划出的苍南县等各级政府都给予高度评价,奖励表彰。

  1983年,一次可能彻底改变方崇钿人生轨迹的机遇降临了。那年春天,中共苍南县委决定:选拔创业有成贡献突出的方崇钿担任龙江乡副乡长。

  当副乡长,是许多人一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正儿八经的国家干部,吃皇粮,坐公车,可以享受科级待遇;倘若往后再步步提升,那将会前途无量;当副乡长,开会、视察,上去听报告,下去作指示,“现炒现卖”。与办工厂要天天愁怅产、供、销相比,将会舒适得多;当副乡长,生病有医保,退休有养老,与当厂长“自己赚钱自己用”相比,也要安逸得多。

  但是,方崇钿经过翻来覆去的思考,他还是舍不得放下自己经营多年的事业。他觉得办工厂虽然辛苦,但是在成功之余也有无限乐趣。而且自己走南闯北这么多年,对从政之路并无奢望。专心办好实业,反而可以轻车熟路,为家乡父老,为发展地方经济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主张既定,方崇钿婉言辞谢了上级领导的好意,放弃了“龙江乡副乡长”的任命。一心一意一如既往地经营起他的家庭工业。

  1989年,改革开放的又一轮春风吹绿了浙南大地。方崇钿抓住机遇,扩大投资,创办了“苍南县塑料三厂”。他首先进行机械设备更新换代,率先在温州地区引进编织袋圆筒机生产线,并很快形成规模。一跃而成为温州市最大的编织袋生产厂家。实现了从分散加工的“编织大王”向规模化生产的浙南“编织巨头”的飞跃。成为数十年来一直名扬全国的“中国塑编之乡”奠基人。

 李瑞环向他走来

  1991年,是一个决定方氏企业发展趋向的春天。

  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明确表示,将民营企业视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补充。从此,“民”字头企业真正登堂入室,方氏家族企业之舟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强劲东风。方崇钿开始酝酿企业的彻底更新换代。

2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