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2006年11月9日,总部位于江苏常熟的加拿大太阳能公司(CanadianSolarInc.,英文简称CSI,国内全资子公司冠名为阿特斯)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挂牌交易,募集资金1.15亿美元,成为首家登陆纳市的中国光伏企业(此前的无锡尚德选择的是纽约证交所)。CSI为这一年的“太阳能热”再添一把柴。
又一位“太阳富豪”就此诞生。CSI-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在公司上市后持有50.14%的股份,身家达到2.05亿美元。
在他之前,43岁的施正荣以22亿美元排名2006年美国《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350位,成为中国内地首富;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中电光伏的赵建华博士管理团队也都身家显贵。2006年,“太阳富豪”成为新能源富豪群中最为风光一族。
他们每个人都以“亿”元为单位计算身家,他们是最热的富豪,他们热在眼光。
扬中三杰
新能源富豪中,有三个扬中人格外引人瞩目。
施正荣,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赵建华,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24.7%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南京中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拥有8亿元身家。
杨怀进,被称为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之父”,南京中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拥有8亿元身家。
“拼死吃河豚”!扬中人的性格中总是带一点儿搏命的勇气。
2000年,已经定居澳大利亚的施正荣变卖所有家产,举家归国创业;1999年,杨怀进背着投影仪和光伏产业报告,周游全国做科普,被人当做“骗子”;2004年,赵建华携妻归乡,从扬中起步,开始实现自己的绿色能源梦想。
说起来,这三个扬中人都曾在澳大利亚学习、工作,而且,赵建华和施正荣还是同门师兄弟。
1985年,赵建华从山东工业大学作为访问学者来到澳大利亚,进入新南威尔士大学“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的研究所,半年之后改读博士。
1988年,施正荣被公派到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同样师从马丁·格林教授,1992年获得太阳能科学博士学位。彼时,赵建华已升任研究所的副主任,而施正荣是该所的研究员。
这期间,施正荣结识了在澳攻读经济学的杨怀进。中电光伏董事副总经理、同是扬中人的徐成荣这样评价杨怀进:“没有杨怀进就没有中国的光伏产业,至少中国的光伏产业不会发展这么快。”
随后,杨怀进率先回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贸易。施正荣开始在澳创业,1995年,他参与筹建了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任执行技术董事。赵建华则在实验室里不断刷新着电池光电转换率纪录。
1999年,从德国回来的杨怀进看到了光伏产业的美好前景,力邀施正荣和赵建华回国创业。他说:“我先在国内给你们投石问路。”
那时候,市场是IT的天下,太阳能电池这种冷门、昂贵、不经济的产业并不被人看好。杨怀进带着投影仪,带着250多页的可行性报告四处奔波,给地有关部门做科普,介绍光伏产业,却无人问津。后来,杨怀进找到了他原来的老师徐成荣。
经徐成荣引荐,杨怀进来到了无锡。通过当时无锡市的经贸委主任、后来的无锡尚德董事长李延人,项目终于得到了市主管领导的认可。内地光伏产业第一家企业落户无锡。2000年,施正荣举家回国创业。2001年1月,由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融资600万美元,组建的中澳合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施正荣占25%的股份,其中20%是技术入股,5%是现金,并出任总经理。
杨怀进得到了5%的股份。徐成荣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同时,施正荣还找来他在澳大利亚时的同事张凤鸣博士,以及澳大利亚人泰德。
2004年,先后离开尚德的张凤鸣、杨怀进、泰德等人又在徐成荣的召集下,与归国的赵建华夫妇共同在扬中创业,组建了现在的南京中电光伏。
“扬中三杰”开始在国内崭露头角。
黄鸣:“万里卖太阳”
1988年10月底的一天,山东德州。一场热闹的婚礼上,来宾们围住一个稀奇玩意儿——太阳能热水器。30岁的黄鸣对大家说,用它洗澡,不用电。这是他自己动手做出来送给新婚夫妇的礼物。
不用电就能出热水?大家都去试。每个人都烫了一下。最后烫的是一位厂长,也姓黄。
黄厂长对黄鸣说,这东西挺好,能不能给他厂里的车间装一套。黄鸣说可以装,但我没有钱。黄厂长说我可以给你钱,但要求开发票。黄鸣说自己开不出发票。黄厂长就说,找人办个执照开个厂就是了。黄鸣就找亲戚帮忙办了执照。
这并非黄鸣的本愿。“我一开始做太阳能是想当研究者,想在这个领域做顶级的专家。”
创业初期的黄鸣有多个角色:设计师、监工、车洗工、爆磨工、装卸工、清理工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太阳能产业的活都干过”,熬夜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大年三十,他还一个人待在车间里。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