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台湾地区“塑化剂”风波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安全、环境安全的关注。作为工业添加剂,它被大量添加到食品和药品中。塑化剂的分子结构类似荷尔蒙,被称为“环境激素”。那么,这场塑化剂风波,有没有可能让我们对“环境激素”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呢?
塑化剂是一种“环境激素”
在短信里,北京市民张女士这样告诫她的朋友:“尽量不要喝奶茶一类的调和饮品,塑化剂的作用是使食品乳化,让果汁、饮料、果冻和酸奶粉末调和在一起,让饮料避免油水分层。如果不加的话,糖是糖,奶是奶,茶是茶。原本是用‘起云剂’来调,但因为太贵,所以不法商人喜欢用塑化剂。”
塑化剂是台湾地区用语,在大陆,常规的用语是“增塑剂”。塑化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
塑化剂产品种类多达百余种,但使用得最普遍的即是一群称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合物。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常见品种包括: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等。
把塑化剂称为“环境激素”是什么含义呢?据了解,“环境激素”是指外在因素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残留的微量此类化合物,经由食物链进入体内,形成假性荷尔蒙,传送假性化学讯号,并影响本身体内荷尔蒙含量,进而干扰人体内分泌之原本机制,造成内分泌失调。
6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暂停进口台湾问题产品增至948种。为方便公众了解塑化剂产品,国家质检总局同时公布了台湾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产品的最新名单,涉及279家企业,对这些问题产品一律暂停进口。
塑化剂风波席卷台湾,震动了内地。6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紧急公告,要求全国暂停生产销售含“邻苯二甲酸酯”的保健食品。包括暂停生产“协和牌灵芝孢子粉片”和“美中清素牌多种氨基酸片”,对市场上正在销售的上述两个产品立即下架。
同时,要求凡配方中含“邻苯二甲酸酯”的保健食品,相关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立即暂停生产,对市场上正在销售的产品立即召回,并即时报告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身边“环境激素”知多少
一些居民喜欢在家里使用各种杀虫剂,以杀灭蟑螂、蚊子等,这些杀虫剂往往就含有各种“环境激素”。如果杀虫剂使用得过多、过频、过于持续,而住宅又不经常通风,“环境激素”就很容易进入居住者的身体。
据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建信介绍,近年来,产业化浪潮、科技化浪潮帮助人类发现了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激素,它们可广泛被应用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使牛、羊多长肉、多产奶,人们给牲畜体内注射了大量雌激素;为了让池塘里的鱼虾迅速生长,养殖户添加了“催生”的激素饲料;为了促使蔬菜、瓜果个大,提前进入市场,菜农和果农们喷洒或注射一定浓度的乙烯利、脱落酸等“催生剂”。这种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或者说通过来自外部环境的合成化学物质,都被科学界冠以“环境激素”。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