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学者吁加强“环境激素”研究 别再让塑化剂害人

发布时间:2011年6月9日 来源:光明日报

....


  据科学研究初步证实,目前在社会生活中对人和动物起着类似于激素作用的有害物,已经发现至少300余种。有学者认为,由于食物、饮水中大量存在环境激素物质,正在造成男人的精子减少,雄性退化,乃至男性不育症的高发。育龄妇女长期受“环境激素”的污染,会使受孕胎儿畸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胎儿的五官、肢体或性器官的局部畸形。“环境激素”会干扰和降低人体免疫机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智力低下,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


  “环境激素”如何排放到环境中,又如何再次被人类“接收”到体内呢?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化学品协作网项目负责人姜超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简称POPs),很多都是‘环境激素’。像多氯联苯、二噁英、有机锡、‘双酚A’、硫丹、DDT等,此外,环境污染物中的镉、铅和汞等重金属产物也是可疑的内分泌干扰物,也可视为‘环境激素’。由于过去对‘环境激素’重视度不够,我国的空气、水体、土壤中,‘环境激素’的积累量都很高。比如人类吃的药品,从体内排出后,进入水体,又可能经饮用水重新回到人类体内,虽然这时候药品的含量很低,但持续积累,就会造成不良影响。‘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含有这种激素成分的物质,比如化妆品、洗浴剂、洗洁剂、瓜果、蔬菜、肉类、食品等,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内分泌紊乱,造成人体正常激素调节失常。”


  姜超举例说,比如“双酚A”,属低毒性化学物。动物试验发现“双酚A”有模拟雌激素的效果,即使很低的剂量也能使动物产生雌性早熟、精子数下降、前列腺增长等作用。此外,有资料显示“双酚A”具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性,可明显增加动物卵巢癌、前列腺癌、白血病等癌症的发生。同时,研究显示,“双酚A”与小白鼠患哮喘相关联,初步人体实验显示,孕妇在妊娠早期受“双酚A”影响可能会导致婴儿感染哮喘。


  避免“环境激素”的影响


  2011年4月29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第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27个国家一致同意,将硫丹列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决议在1年后生效,5年后,全球范围内将禁止硫丹生产、使用和进出口,这意味着硫丹将全球范围内禁用。


  此次《公约》新持续性有机污染物评估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建信称,硫丹符合《公约》中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三个标准,残留时间可以多达几十年。禁用硫丹是必然的。硫丹在环境中具有持久性、远距离迁移能力强、生物蓄积性高等特点。它可以通过食物网链积聚,对人类肝、肾等脏器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并具有致癌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特性等。


  目前世界上仍在使用硫丹的国家有30多个。印度是最大的生产国,我国次之。我国从1994年开始使用硫丹,每年使用约2300吨,主要用在棉花、茶叶、烟草、小麦、苹果和梨等作物上。


  2011年是中国签署《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十周年。据环境保护部履约办公室介绍,2009年5月,中国全面淘汰了9种受控杀虫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使用、流通和进出口,实现了阶段性履约目标。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工作的四个重要领域之一。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产、使用和排放大国,中国还面临着有效控制再生有色金属生产、烧结和电弧炼钢、废物焚烧等二噁英排放重点行业二噁英排放的压力,面临着防范历史遗留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废物和污染场地环境和健康风险的挑战。


  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赵章元认为,对于“环境激素”的潜在危害,我国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环境科学界,尤其是环境健康学界,应当加强“环境激素”的研究。他举例说,全国各地无论是采用国际先进技术的垃圾焚烧炉还是各种“小土炉”,尚缺乏对其排放的“二噁英”数量和影响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垃圾焚烧炉的烟囱离公众过近,势必会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快“环境激素”对公众健康影响的跟踪研究,尽早揭示其潜在风险,以设计应对策略。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