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强热带风暴“梅花”影响,9日哈市迎来了一场大范围的降雨,不少路段出现了大范围积水现象。据悉,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老管网更新不及时,新管网铺设时被“瘦身”,由此导致城市排水不畅,积水路难行。
1.哈市管网低于国家标准
记者从哈尔滨供排水集团排水公司获悉,根据国家规定,城市排水管网的即排能力应为每秒185立方米,这个排水能力可抵御中雨,即每小时25毫米的降水量。可哈市排水管网的即排能力为每秒117立方米,比中雨的即排能力每秒低68立方米。也就是说如果哈尔滨降中雨的话,每秒就会有68立方米的雨水因无法即排而停留在路面上;降雨超过半小时以上,哈市的一些街路就会积水,甚至出现“看海奇观”。
哈尔滨供排水集团排水公司设备管理部长丛天荣说,截至今年,哈市排水管线共有993公里,这一数字还是这两年才增加的。目前,哈市市区的排水管网普及率只有66.36%,还有33.64%地区没有排水设施。这种普及率对于国家相关标准的80%还要低很多。同时,哈市超期服役的排水管线约占总量的30%以上,另有约27公里的管线服役已在70年左右,属于严重老化,管线漏水将导致路面塌陷等问题。
根据国家规定,城市雨污分流排水管线密度应为11公里/每平方公里,雨污合流的排水管线密度应为8公里/每平方公里。目前哈市的排水管线多为雨污合流,其密度为5.36公里/每平方公里,低于国家规定三成左右。哈市老城区居住人口在增加,汇水面积也在增加,但排水管线却增加缓慢,由此导致一些路段的积水无法排出,再加上某些地段的排水井还被人为地用垃圾等杂物堵塞,出现积水路段就不足为奇了。
2老管网更新不及时新管网被“瘦身”
近年来,哈市城市建设脚步加快,但本应走在城建前面的排水系统却发展滞后。“重地表、轻地下”的观念使得哈市排水系统在大暴雨的“洗礼”下不堪一击。
据悉,目前哈市仍有部分管线是解放前铺设的。对于这些老化管线,有关部门最常采取的措施是“塌了再修”,等到路面因雨水长期浸泡后塌陷,再以“抢险”的方式对地下管网进行更换维修,使得大部分超期服役的老化管线无法及时更换。
对此,一位从事排水工程建设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老化的管网得不到更换,新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这是城市积水最主要的原因,管网发展滞后和缺乏资金投入分不开。资金花在地表上能看到的道路拓宽后的宽敞和桥梁建设后的雄伟,可用在排水管网建设上可能只有在大暴雨中才能体现成果,这就导致有关部门”重地表,轻地下“。同样,由于资金有限,有时明知道该区域汇水面积大,应该安装600毫米管径的管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安装了400毫米的小管径管线。普通市民根本不可能知道,发现的都是业内人士,可这些人又都是一家的,能能追究谁的责任呢?”
“随着”硬铺装“的推进,路面工程建设的越来越好,原来的土路现在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水泥路面,都无法渗透下去,整个城市的渗透性也就变差了,加上城市绿地的减少,绿地所具备的滞水作用也减弱,也导致城市内涝变得严重。”该业内人士说。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