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茫茫太湖、帆影点点,近处岛屿成群、松柏茂密…一首小诗将太湖三万顷、洞庭东西山的秀美描绘得淋漓尽致。谁曾想到,曾经碧波万顷的太湖水,一度因蓝藻问题,成为长三角的心腹之患。为了呵护这颗曾经璀璨的明珠,地处太湖南岸的浙江省湖州市主动打响了一场根治蓝藻的攻坚战。
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整个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个,对航运、灌溉和调节河湖水位都十分有利。境内的东苕溪、西苕溪一直是太湖的主要水脉,2/3的太湖入水来自两溪;农村水网密布,密密麻麻的河道沟渠都与太湖相通,日夜进行着水体交换。但是2007年5月,太湖蓝藻集中暴发而导致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小小蓝藻搅得无锡市近200万人口生活不得安宁,这样的生态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太湖水被污染同样影响着居住在太湖沿岸的浙江湖州人的生产生活
餐饮店王大姐:“”很臭的,那个蓝藻再加上那个餐饮店的污水全部在太湖里面,更加污染严重了。“王大姐原来是在太湖沿岸一带风景线开餐饮店的,当时生意非常好,特别是周末,一条船能坐几十桌客人,一年能盈利四五十万元。但是,由于严重的污染,太湖流域的水质逐年恶化,臭气也越来也越来越重了,生意也受到了不少影响。
王大姐:“原来到9月份吃螃蟹的时候,那个季节蓝藻特别厉害,气味很重,很多客人都说实在是太臭了。实在是生意做不下去了。”
采访中中了解到,仅湖州在太湖上的24艘餐船每年会吸引26万人次的游客,带来的年收入在1800多万元以上。太湖受污染后,这批船的营业收入受损严重。“一条船生意好的话,能产生一顿多垃圾,废水直接排到太湖,厨房里炉灶、用过的油、洗过的污水都是流到太湖里的。”王大姐说。
清淤、控污多举措还原太湖水体
太湖是长三角的母亲湖,也是公共湖。太湖流域暴发蓝藻尽管有天气、位置、水位等客观原因,但太湖治污绝非一城、一地的事,流域两岸人民都有义务保护好太湖的水质,协作治污刻不容缓。
湖州的地理位置处于太湖上游,东、西苕溪以及环湖河道都与太湖相通,太湖水的好坏对湖州水质,特别是引用水影响特别大。作为滨湖城市,面对蓝藻一年比一年发作时间早、一年比一年持续时间长的严峻现实,有什么比治藻更重要?湖州治理呵护南太湖水环境义不容辞。2007年9月份,太湖流域湖州段遭遇蓝藻威胁,湖州市政府作出决定,把太湖一带的风景线进行整顿,王大姐是第一个响应者,将自己原来在太湖上的船餐厅迁到了现在的地方,虽然生意冷清了不少,但是毕竟是为太湖做了贡献。到2008年8月份,湖州市政府付出了近4000万元,拆除了太湖边餐饮船、湖鲜街,年减少污水排放5万吨。
餐饮店王大姐:“我以前餐饮店的位置就在这里,现在水很清了,以前的水全部都是蓝藻,很厚很厚的,我们每天打捞都捞不完。现在我们度假村管委会都很重视,每天派了很多人力,还有游艇,每天不停地打捞,所以基本上没有了。”
看着整治后,清澈的湖水,王大姐非常欣喜,她庆幸自己为太湖流域做的牺牲是值得的。
整治太湖的水污染,其次从源头污染企业抓起,从2007年开始,湖州市环保局加大了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排污情况突击检查。全市建起了全省可监控面最广、监控能力最强、设备最完善、技术最先进的环境监控网络,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监控联网。目前已对101家重点监管企业的污水排放情况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并安装了视频。通过设置在每个阳光排污口的监测仪,每隔一小时都会自动采样,COD等企业污水处理后排放指标,环保部门了如指掌。一旦污水超标排放,环保监察执法人员就会立即采取行动。通过对企业实施阳光排污,目前偷排漏排基本杜绝,超标排放大幅减少。另外,对于经过处置还不能达标的企业,环保部门的态度也十分坚决,一律关停、决不手软。处于太湖边的长兴县,铅酸蓄电池行业既是重点产业,也是污染行业。市县两级政府壮士断腕,牺牲产业换环境,一次性关停125家企业,压缩规模达71.4%。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