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七大城市试点碳交易:用市场机制实现节能减碳

发布时间:2012年3月14日 来源:

....

  中国能源该如何“算着用”


      “能源,‘算着用’总比‘不算着用’好得多。碳交易,就是用碳基来计算能源的使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裁林健近日对半月谈记者说。


  去年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批准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首批启动试点。


  目前,“上海方案”的草案已起草完毕,正在征求社会及相关机构与行业的意见。试点目的是充分评估碳交易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范围及程度,探索碳交易的制度框架和运作机制,最终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有人觉得卡脖子,有人觉得松脖子”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研发部的李瑾博士给半月谈记者上了一堂“碳交易课”,从背景开始讲起。


  上个世纪90年代末,英国人提出设想:可以建立一个体系,买卖碳排放量配额。这意味着,大公司可以购买碳排放量的配额,也可以将这些配额卖出去。这些买卖都应在“碳交易所”进行。


  这个设想一开始并不被人接受。环境学家抵触,商界领袖拒绝参与,连投资银行也拒绝为这类交易提供担保。他们认为,这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排放,并且制约经济发展。


  2002年,英国最先将这一设想变成现实。2005年,欧盟实施碳排放量配额制度。不少人认为,这项制度有利于环保节能,是规范排放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一些公司为了将得到的配额出售获利,往往采用更清洁的技术进行生产;另一些公司为了节省“购买配额”的资本,也会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这样循环的结果就是,碳排放量得到控制,资本也得以活跃,碳交易逐渐成为一个“新兴市场”。


  在国内,碳交易议论的核心是,它会否“限制发展”。因为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权至关重要。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对碳交易应该“综合地、辩证地”看待,它并不是简单地“卡”企业,而是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实现能源的最有效利用。


  林健等专家对记者说,实施碳交易,一部分企业肯定会觉得“卡脖子”,但另一部分企业却会觉得是“松脖子”。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同一行业的企业之间将会实现利益结构的优化,高出行业排放水平的企业将把利益让渡给排放水平低的企业,这将是行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杠杆”。不同行业之间也能通过利益调整进行结构优化,提升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一些先进企业,前期实施了大量的技改投入,到一定阶段,就可以进行“最优化”选择:是继续投资技改,还是从市场购买碳排放权?从新开辟的选择空间中,企业就可实现“减排成本的最低组合”。

2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