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以“低碳”为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实践道路,而建设低碳城市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结构性中坚力量和坚实基础,值得系统地研究和推进。
低碳城市的本质内涵
目前,国内外的很多城市都以建设“低碳城市”为荣,自2008年以来,“低碳城市”开始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城市运营、城市品牌的新标准,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大中城市开始努力赢得一张“低碳城市”的新名片。“低碳城市”的本质内涵究竟是什么,要建立一个怎样的体系和战略以及实施步骤,关键途径又是什么?
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其实也是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总和,其最关键的途径就是“节能”。
建设低碳城市,首先是要制定低碳城市规划,这里的规划主要是指一个城市的整体定位和整体战略规划,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然后按照既定的规划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引进和鼓励低碳人才、倡导和实践低碳生活。在全球化、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今天,经济发展上不去,生态也将失去可持续的依托基础,而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发展节能型、减排型的产业经济,并要依赖于公众的共同营建,重视产业活动之外的生活节能。
在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包括对我国的影响尚未结束,全球经济仍将在一段时间内缓慢增长,我们也仍处在需要“保增长、拉内需、促就业”的重要进程中。我国各地的城市正同时面临两难,既要保护产业、企业的稳定发展,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只能走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大道,主动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改善和提升产业结构,从政策和舆论上引导和培育节能产业的成熟、壮大,以及促进节能意识在市民心目中的常态化。
可以说,这样的转型或提升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和时间成本,但这正是化压力为动力、以短痛换长乐的必须和必要。
2009年4月举行的G20伦敦金融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已达成共识,共识中各方承诺采用“低碳经济”的绿色经济恢复模式。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大力推动国际新兴产业合作尤其是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合作,积极培育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胡锦涛主席又于2009年9月21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重要讲话,其中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其中包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将采取的四大措施,列举的一系列数据不仅表明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也向我们指明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行动方向。
做强低碳能源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全体国人的梦想——拥有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动力。
低碳城市“三部曲”
如果说低碳城市有“三部曲”,以构成系统性的格局和品质,那么这“三部曲”应该是:生态、节能、减排。
生态在我们的日常理解中,往往代表自然环境和景观,但这远远不够,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环境的改善。古语“生生不息”,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最本质的生态。除了多种树、多搞绿化外,我们更要侧重在一座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是否生态地工作和生活着,是否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合理的社会资源、更强的低碳意识、更从容的低碳心态,这些有形或无形的内容最终将影响着一座“低碳城市”的良性累积总和。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