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非常感谢Mark Ginsberg,祝贺你们有了新总统,因为你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年的努力,希望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很多城市实现太阳城。
我本来想谈谈我们的具体行动,但是现在决定说说可持续能源和高效建筑在德国的经验。这张图是来自于建筑角度的数据,我在大学里教建筑,我是工程师,80年代时每个人都认为经济和能源消费是并行的,也就是说经济与能源消耗是成正比的。但实际上经济和能源消耗是脱钩的,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这非常奇怪。2007年我们就说我们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减少能源使用,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将使用10%的可再生能源,之后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个数字提高到20%。在2020年德国总能源使用中20%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总体能源消耗减少10%。今天会议上我有一种感觉,我们听到了很多技术,像冷却机,还有太阳能科技,最终我们要由很好的工程技术实施。在中国必须改变设计方式,改变架构和结构。作为一名工程师,我们在这方面没有起到带头作用,最终解决方案就是将能耗减小下来。我记得2年前中国有这样一个表格,从一周300瓦小时减少到之后的100小时,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很快就能够实现零能耗社区。在这项工作中,政府应该给予巨大的支持。我是大学教授,在教学时,我通常会解释这个内容,看看能源来自于什么地方,用于冷却和加热,如果用天然气,需要的能源量是传统能源的3倍。2012年德国所有的住宅都不允许用电力加热,这样一个做法值得全球合作伙伴借鉴。而且德国有50%的光电伏产品得到了应用,因为在德国有这样一个规定,要在房檐上装上太阳能板,这样就能够获得3倍于传统能源的能效,这种经验值得全世界同行借鉴。
如果你想建一个高效建筑,你应该用其他的资源供热和制冷。这是我们衡量的结果,我们大约衡量了12个建筑,有不同的建筑类型,在最好和最差之间能耗差距能够在6倍以上。我希望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能告诉我你们的实际数据,然后进行比较,有些人可能了解一些数据。我们曾经到上海做了一个项目,在那里拿不到能源护照,每一个新建筑都需要能源护照,这样才能建住宅或者写字楼。2009年我们的标准应该进一步提高,建筑能耗应该减少30%,这是2010年之前的一个目标。如果我们能实现这个目标,就建成极其节能的建筑。我们也要得到一些其他国家的数据,比如在德国,一年最多能够多消耗60-70度电的能耗,相关部委非常支持我们。从80年代到90年代,甚至到2000年,我们已经落实到位了,1991年我们建立了第一个节能建筑,这是利用太阳能建成的,当时受到了很多关注。如果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可以减少大量的能源消耗。必须考虑到气候变化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建成更加节能的住宅。建筑应该成为一个能源的发源地。
在过去很多年中,我们也有一些竞赛,包括学生竞赛,20多个高校参加竞赛,看看谁能设计出最好的节能建筑,可以设计总统的住宅。德国非常荣幸的赢得了最终的竞赛。2009年美国朋友也许做的更好,他们也许会赢得下一届的竞赛,这是非常好的活动。我想这是很公平的竞赛,我也喜欢这样的竞争,因为我自己很喜欢竞争。特别在节能屋顶方面,我们的关键是教育人。这是华盛顿热维护建筑,里面有很多隔热设施,而且有些部分是玻璃框架。关于商业的建筑,我本身是工程师,我认为商业建筑比住宅更具有挑战性。对于我们来讲,需要进行优化,而且政府也有要求,如果不优化真正的运作,永远都不会学到新知识。刚才Mark Ginsberg先生讲到未来应该是一个零能耗的建筑,我很同意他的看法。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也是我们期待的一个未来。成本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很多人都关注建筑物的成本,这是我们最后评估的结果,是比较低的办公楼与普通建筑的对比,他们会认为新建筑会多花5%或者10%的成本。其实不是这样的。完全商业化的办公楼,如果我们有非常好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一开始就决心建成非常节能的绿色建筑,还是会非常好的降低成本的。这是我给大家传达的一个信息。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主要结果,比如需要考虑到技术,我们必须投入,建设之后必须对建筑进行评估。很多人会谈到能耗的降低,从经验来讲,差不多30-40%的能源可以得到节省,这是欧洲的情况,在欧洲可以节约非常多的能源,通过建筑节能实现的。在德国,我们的组织非常有序,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建筑和办公大楼,它们消耗的能源比普通我的运营成本减少40-50%。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零能耗建筑,随着时间的进展,我们会建筑更多,下届大会如果再有机会,我给大家讲太阳能方面的内容,对于零能耗建筑而言,在德国已经有5-6座了,意味着什么呢?零能耗建筑需要改进,如果我们想达到零能耗,必须通过太阳能或者光伏同时给建筑提供新能源,这样才能够中和原来消耗的能源,达到零能耗的建筑。我们需要生产出更多的电力,就像刚才Mark Ginsberg提过的,通过建筑进行发电。这张图展示的是我们的一项工程,是一家生产光伏里面所用的转换器公司,如果下一届有机会的话,我可以再给大家讲一下我们在这些建筑中所取得的成功。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