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府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冰城举办,银装素裹的冰城不仅迎来了国内外的客人,更迎来了一个热点话题——“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
■哥本哈根大会怎么看?
由于前来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中有人刚刚从哥本哈根归来,因此,他们对气候大会的解读备受关注。
众所周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会前被悲情地称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会议结果却引来许多质疑。
尽管如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法务部部长高风在论坛发言中还是对哥本哈根的成果给出了积极的评价。他说,“根据‘巴厘路线图’和《哥本哈根协议》,国际社会将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谈判制定一个全球各国共同采取行动的全新的体制。”因此,哥本哈根大会可以看作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认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讨论的议题有很多,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是两大议题,即有关《京都议定书》的存废和提升实施公约义务的谈判,虽然结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但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首先,这次会议推动了多国国家领导人更加关注气候问题;其次,对于推动树立保护全球气候的意识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这也是一个走向低碳经济的动员会。”
■中国节能减排怎么办?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节能减排不是口号,而是实践,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被看作是“三足鼎立”的推动力量。
抛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话题不谈,其实,中国一直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中共十七大把节能减排工作确立为国家战略目标,明确发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近年来,中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现在,中国政府更提出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宏伟目标。
但节能减排并不是只靠政府去做,各种社会力量在这项工作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何种作用?也是论坛代表和专家学者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说,“企业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主体,这也决定了企业是循环技术、低碳技术和生态技术等方面应用的主体,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实践者。”由于很多新兴绿色技术尚处在研发阶段,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远没有传统技术那样大,有的方面甚至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中国在绿色技术前沿的竞争中依然存在抢占制高点的潜力。刘燕华表示,科技部也将多个方面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的建设,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除了政府主导、市场推进,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意识的形成,到关灯、关空调的管理节能,再到改换节电器的技术节能,被视为节能减排的重要实践者的公众,其广泛参与的行动正在步入新阶段。正如成思危所说,“在当前实际生活中,忽视环境保护,忽视节约资源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要形成一股道德的力量,才能够真正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在这个方面,除了政府和市场以外,我们要重视各种群众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以此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