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名商人的梦幻饭局——从饭局出发,超越饭局,最终抵达财富彼岸
王震国坐在回张江科技园区的大桥六路车窗边,回味已经过去的24小时。黄浦江的夜景看起来和往常没什么不同,可他觉得,这真是他有生以来“最长的一天”。
这一天,他生平第一次坐进了传说中的加长悍马,生平第一次享用了Roosevelt顶级牛排——有人告诉他,这可是罗斯福总统家宴上的招牌菜。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创业者,他的饭局伙伴是贝因美董事长谢宏。
这一切是他应得的。王震国,30出头,交大博士,带孩子网CEO。他是电视节目《谁来一起午餐》的选手之一,在之前的节目现场PK中获胜,赢得了和他心目中的行业领袖谢宏共进午餐的机会。
不能指望一顿饭就叫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不过,我们一生中会吃无数次的饭,只有几顿被记住,其他的则都成为背景。这话不是我说的,是《谁来一起午餐》的出品人、唯众传播总裁杨晖说的。继《波士堂》之后,她又制作了这档创业秀节目。同样是“把商人拿出来晒”,不过这一次,是以饭局的名义。
节目的基本思路是,两名在海选中获胜的创业选手现场PK,企业家以“午餐导师”的身份出现,他选择的获胜者能有机会和他共进午餐,接受点拨。
“其实吃饭比给钱靠谱。给你100万的投资,或者和大佬一起午餐,相信创业者会选择午餐。因为午餐没有标价,有无限可能,它只是一个开始。”杨晖对《中国企业家》说。
这个创意来自凯瑟琳。赫本主演的电影《猜猜谁来吃晚餐》,当然也受到巴菲特的启发。甚至一度,节目的名称就准备叫《与中国巴菲特共进午餐》。说起来,段永平和巴菲特共进午餐,还多少记住了“欲速则不达”这句话,没白花那60多万美元。王震国的餐后感则是:“回到住处时,已经隐约有些饿了。当时只顾着听谢先生说话了,没有来得及吃多少。而且到底说了些什么,现在有点想不起来了。”
就像你我知道的那样,饮食(男女),其实是个游戏。
中国式饭局
IDG副总裁章苏阳被选手们认为是“最亲和的午餐导师”,因为他本身就是投资人。他还记得,自己最成功的几次投资都是在饭桌上完成的。
“我记得是一个晚上,我们跟沈南鹏在SASHA喝茶,然后三下五除二就把(携程)商业计划给讲了。第二天就在我们公司,那天是星期六,也没开灯大家就签约了,黑灯瞎火的,50万美金就投下去了。邵亦波(易趣)当年是在耕读院里,他穿着短裤很性感地就跑过来了,我们就签字了。”
对于商人来说,吃饭是个严肃的社交游戏。王中军现在说起华谊兄弟和马云、江南春的合作,总是轻描淡写:“就是一块吃顿饭喝喝茶,也不用多说,事情就谈成了。”不过,那些事情总是牵涉到上千万元的融资。俞敏洪曾经跟记者抱怨说,创业时老得陪官员吃饭喝酒。不过这么一来,事情总是比较好谈,俞老师的酒量和新东方的规模也都见长。
“中国人做事情得有场,最好的场就是饭局,喝开了说开了才好办事。人家答应你吃饭,事情就成了一半。”袁岳对《中国企业家》说,“很多企业家吃饭是为了谈生意,大家心照不宣。反过来,要是哥几个私下聚聚倒得专门打个招呼,说,哎,咱今天可不是局啊。”
商务饭局就有这种隐秘、暧昧、欲拒还迎的社交意味。零点调查公司曾经公布过一份名为《中国居民沟通指数》的报告,总结了中国人最新的社交趋势。其中,选择“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到46%,比以13%排在第二位的“体育活动”高出了33个百分点。来自中国烹饪协会的数字是,2008年中国餐饮业产值达到15390亿元人民币,连续18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
巨人网络副总裁汤敏每到年底就为吃饭的事儿发愁,她得为公司一千多人找个能一块吃饭喝酒的地方。最近的一次,饭局设在了上海浦西某展览中心的宴会厅里。不过,作为追随史玉柱十余年的老员工,她印象最深刻的饭局还是史玉柱复出后的那年(2002年)元旦。当时脑白金卖得火,之前的债务都还清了,史玉柱跟员工一起吃饭,他把一摞摞的奖金放在饭桌边上,结果大醉一场。史玉柱半夜被人抬回房间,还没忘了给手下打个电话。用他自己的话说,“恍惚呀,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瞧瞧这些吃个不停的流水席吧。比尔。盖茨在西雅图的家宅里用三道菜招待胡主席;王安忆亲自下厨,用一道黄芽菜煮东海梭子蟹来款待王朔;沈昌文请章诒和吃饭,发现她对鱼翅的研究比谁都深;海岩请韩寒在昆仑饭店吃饭,吃罢鱼翅燕窝,韩寒说,“现在经济不景气,其实来碗面就好了”——随后上的是蟹粉浇头面:“馋宗大师”沈宏非婉拒了《中国企业家》的约稿请求,他在无数个饭局里分身乏术,意兴阑珊……
上了几次《谁来一起午餐》,给后辈指点什么叫“大哥”,冯仑意犹未尽,干脆把他自己的风马牛集中营第三季活动搞成了“谁与冯仑一起晚餐?”话剧秀。
易中天说,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当然,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也涌现了一代代的食客吃货),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他在《闲话中国人》中说,“政治即吃饭,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所以,看一个人经常混迹于何类饭局,几乎便可以洞悉其兴趣、爱好、财富、身份、地位。饭局在中国,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体系。
而很多饭局往往局大于饭。联谊饭局、社交饭局、谈判饭局,请谁吃,在哪吃,吃什么,聊什么,怎么安排座次,如何防备不速之客……既然吃饭是门学问,就有它的潜规则。袁岳用三个短信向我总结了中国式饭局的社会学意义:
“有吃有喝,啥都好说。没有白吃的饭。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请客吃饭肯定不是为了革命。”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这是饭局的效用。酒肉朋友,就是饭局上那些可以利用但无真情的朋友。”
“中国式饭局精神就是设饭用人。”
饭局电视秀
拿吃饭说事儿,《谁来一起午餐》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之前,香港TVB的《志云饭局》曾经以吃饭为名广邀娱乐名人,谈笑之间八卦飞灰湮灭。东方卫视的《陈辰全明星》曾经撮合韩寒和王朔一块吃饭,50后和80后坐在一块作恳谈状,拿文字下酒。
之后,李咏的新节目《咏乐汇》把“名人上电视吃饭”做到了极致。他们甚至请了厨师现场做饭,每一道菜都成了解读成功人士人生的身份密码。俞敏洪展露农民本色,还真把一海碗面条全吃了。潘石屹吃到了老家的玉米棒子。王中军和《非诚勿扰》里的葛优一样算是海归,就意思意思吃了顿汉堡。费翔号称过午不食,于是李咏陪着喝了杯现磨的咖啡。
边吃边聊,主意是李咏本人提出来的。这个有访谈、有娱乐表演、更有励志的跨界节目,区别于之前很多高收视率的名人访谈。在节目研发阶段,他们做过市场调研,结论是,70%的人认为在电视上吃饭不会影响名人的形象。
恰恰相反,“吃饭”是特别亲和、特别让人放松的形式。“如果我们不叫谁来一起午餐,叫成谁来一起上课,谁来一起开会,节目谁会看呀?”杨晖说,“之前,没人知道企业家们吃饭也会吧唧嘴。”
一旦搬上电视,饭局的潜规则就公开化、透明化了,那些引而不发的潜规则在灯光、观众和摄像机镜头下变成了竞技性、娱乐性的游戏规则。在这些游戏规则下,“午餐导师”们表现出了更放松、更本色的一面,甚至意外频出。徐少春被选手的坎坷遭遇感动得流泪,章苏阳被一位男选手邀请现场一块跳芭蕾舞,连孙强这么“不会秀”的人,也下场跟选手比试俯卧撑,一做就是31个——反正比郭台铭多。一贯随和的唐骏竟然爆了吴士宏的料,他评价一位女选手:“她很多地方跟吴士宏很像很像。这种人很有个性,做事判断事物非常非常犀利,也很直接,也有梦想。然后该哭的时候就哭,不该哭的时候也哭。这就是本事,这就是销售人的一个最大的本事。”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