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淮河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极大地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使“休养生息”从政策措施上升到了治理江河湖泊的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逐步恢复重点流域山清水秀、江河安澜的自然风貌。
一、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重要意义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站在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指导新时期我国治水治污的重大战略思想。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对我国历史上安邦兴国成功经验的理性升华。休养生息是我国历史上统治者根据安邦兴国、治国理政的需要,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的重要政策,是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无论是西汉的文景之治,还是唐代的贞观之治,都实施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并为日后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土和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清王朝从初期开始,励精图治,实施摊丁入亩等休养生息政策措施,开创了康乾盛世。以休养生息指导我国治水治污,就是要给予江河湖泊以人文关怀,通过不断减轻江河湖泊的污染负荷,改善环境质量,恢复生态平衡,重现江河湖泊的生命活力,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在更高层次上的重要体现。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是解决工业文明导致的人与自然严重冲突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下来,为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将环境的压力转化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动力,在流域内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重点搞好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使一些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国作出表率。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积极尝试。发达国家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造成了一些无法弥补的损失。我国30多年的环保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付出的环境代价依然过大。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和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必须走出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全方位防范污染、全面治理污染、全民参与环保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依靠停滞发展来推进的,而是通过又好又快发展、从再生产的全过程防范污染,通过积极研发低投入、高效益的环境治理技术,通过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来实现的。这既是探索中国流域污染治理新模式的指导思想,更是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实际行动。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经验教训的有益借鉴。从国外情况看,进入20世纪70年代,针对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严厉的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水污染。如日本为了治理琵琶湖,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通过污染减排、严格准入、全面治污,给湖泊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喘息”机会。同时通过底泥疏浚、芦苇净水、革除青草等,促进湖泊生态修复。从国内来看,云南大理州面对洱海出现的环境退化迹象,以“洱海清、大理兴”的强烈责任感,主动出击,启动了生态修复、环湖截污治污、城镇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流域水土保持、环境教育管理等六大工程,重现了洱海生机,积累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湖经验。
二、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取得的积极成效
胡锦涛总书记发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号召后,各地积极响应,狠抓落实,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率先实行休养生息的淮河、松花江流域更是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转变思路,加大治污。各地按照休养生息的指导思想,调整优化治污思路。江苏省在太湖流域污染治理中拓宽工作视野,积极推行“河长制”和“片长制”,沟通水系,拓浚河道,整修河岸,清除淤泥,建设景观带。云南省及时调整滇池治理思路,通过截污治污、整治河道、控制面源、修复生态、动力换水等综合措施,积极推进滇池流域的环境整治。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