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几场暴雨,再次让南京的排水系统显现尴尬。而雨水排泄不畅的背后,还有一个很多人可能并不知晓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城市地面“过度硬化”!
地面“过度硬化”成时尚
近年来,大规模的地面硬化在我国许多城市和发达乡镇流行起来,并被认为是现代环境建设的重要工程。
所谓“硬化地面”,就是用水泥、花岗岩、大理石、釉面砖、柏油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城市广场、商业街、人行道、停车场、社区活动场地。这种趋势,正在由城市一步步向乡村蔓延,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许多农家庭院也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水泥。
省环保厅生态自然处副处长贺震对此极不赞成。他说,“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接地气’,大规模、无节制地硬化地面,让我们阻断了‘地气’,远离了自然。”
你可能想不到的“生态危机”
专家告诉记者,过度硬化给城乡环境造成的生态危害是多方面的,有很多可能是一般人“想都想不到的”。
其一,阻断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被硬化了的地面不能渗透雨水,便阻断了雨水直接补充地下水的途径,使城市的地下水位难以回升,加重了城市的干旱、缺水问题。专家指出,上海等一些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下陷楼房开裂,除去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外,过度的硬化地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造成雨水资源快速流失。硬化的地面使土地失去蓄水功能,对暴雨不能有效吸收,使宝贵的雨水白白流失掉。据《瞭望》周刊报道,每年仅北京城区流失的雨水就达6—7亿吨,而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每年最大的供水量也仅10亿吨。
其三,影响城市防洪排涝。正常情况下,当雨水降落到地面时,土壤像海绵一样吮吸大自然的恩赐,喝饱之后,剩余的雨水流入江河湖泊。专家把这一过程称为“海绵效应”。但硬化的地面就像铺在土壤这块海绵上的有机薄膜,降水只能流淌其上,“海绵效应”也就不复存在。因此,常常发生“天一降暴雨,城市就被淹”。
其四,制造城乡生态荒漠。硬化地面“排除”了生态因子中最基本的因子——土壤。所以,我们经常在城市里见到树木“长”在水泥地上,窒息而枯死。
其五,加重城市污染。下暴雨时,雨水遇到硬化地面便四处横流,并携带大量的城市污染物,如汽车排放的油污、轮胎的磨损物、建筑材料的腐蚀物、路面的沙砾,等等。这些受到严重污染的城市地表径流,缺失了土壤的自净环节,直接从雨水管道流入内河,从而造成城市水体污染。
其六,加重城市热岛效应。硬化之后的地面大量反射、保留然后释放太阳的辐射。在夏季,硬化了的地面可使地面温度升高几度,使城市显得更为炎热。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