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成为今年全国两会聚焦的一大热点。江苏如何抢抓低碳经济的先机?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机遇,江苏新一轮发展的产业引擎
“未来若干年内,低碳经济将是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并成为新一轮发展的产业引擎。”刚刚出炉的《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专家介绍说,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对江苏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十分迫切。
资料显示,江苏新能源储备较为丰富,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秸秆折合标煤700万吨;城市生活垃圾的日产量相当于约5000吨标准煤;全省潜在风力发电量2200万千瓦,约占全国陆地风资源储量的10%;省内年均太阳日照系数为1800—2600小时,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同时,江苏新能源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产业链条较为完整,技术研发实力强,特别是光伏产业产能规模占全国半壁江山,这种专业化、高端化的布局已筑成江苏省行业发展的品牌优势和竞争力。
同时,江苏产业升级改造的空间巨大。低碳经济为江苏传统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也带来了机遇,可以在产业链全过程中提高能源生产率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挑战,寻求“高碳”走向“低碳”的平衡点
“未来江苏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挑战。”《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分析说,未来若干年内,江苏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必将加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也仍将继续,这种生存和发展的高碳排放短时间难以逆转。“所以,江苏首先要破解的难题是,如何找到碳减排和发展权的平衡点。”
“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的惯性巨大,产业结构的调高调轻还需很长的路要走。”记者了解到,在江苏的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约占70%,火电占比80%以上,消除“高碳”占统治地位还需长期不懈的努力。而同时,核能、太阳能的规模扩大还路途遥远。
对策:以率先创新抢抓“低碳先机”
江苏如何抢抓先机,率先走向“低碳”?
“抢抓低碳先机,首先要创新低碳导向的决策思维。”《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建议,要调整和完善地方党政领导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扩大资源、环境和社会指标的权重,完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促进碳排放的激励机制。专家建议将单位GDP的碳排放纳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的统计、考核、奖惩办法,加快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博导黄贤金说,江苏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调整能耗大、产业关联度小的产业,降低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比重,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从结构上促进经济的低碳化;同时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等,逐步用新的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减少对煤炭的依赖性。“还要面对贸易壁垒,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
黄贤金强调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产业布局、城市规划时,注重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减少环境压力。”黄贤金认为,低碳控制的重心从工业生产到城市消费是大势所趋。因此,要放眼长远,从城市的整体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等多方面考虑城市的发展。
专家呼吁,要根据江苏的实际,形成既符合国际社会的公认标准,又能体现江苏实际的碳排放评估体系,率先探索符合省情的碳排放核算制度建设,这将有利于增强江苏在开展碳排放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
目前,国内一些省、市已积极试点发展低碳经济,有的在争取成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申报国家级“低碳城市”和“低碳园区”试点。黄贤金建议,江苏作为经济、科技基础较好,节能减排成效较为明显的省份,应积极争取设立一些国家级的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和推广项目,比如发挥沿海的“白纸效应”,发展沿海低碳经济示范区等。通过制度和机制上的创新实践,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