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新征程:从“地下胜利”到“地上胜利”
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先行发展相比,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无疑要晚了许多年。当100多年前上海和广州已经成为西方人踏入中国的窗口城市时,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生长中的湿地。
当代黄河三角洲的第一次大发展,可以追溯至1961年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发现,大量的油气技术人才和工人涌入这片当年“青天一顶、盐碱一片”的荒凉地带,开始了向地下掘金的拓荒者历程。
黄河三角洲的第二次大发展,应该算是20多年后的1983年———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正式建市,胜利油田与地方的互动发展关系逐步理顺,黄河入海口流路趋于稳定,地方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截至2008年底,黄河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55亿元,约占山东国内生产总值的1/6到1/7,与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青岛相当。
时隔26年之后,黄河三角洲迎来了第三次大发展的机遇。
黄河三角洲到底有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驱车行驶在黄河三角洲宽阔的道路上,伴随着带着咸味的海风,大片的盐碱地、荒草地以及沿海滩地映入眼底,叫人感叹“造化之神奇”。
来自山东省发改委的数据显示,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其中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270万亩、荒草地148万亩、滩涂212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当东部沿海许多地方在为土地资源的紧缺而犯愁时,黄河三角洲优势独具,在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突出优势。
山东省发改委主任费云良说,丰富的土地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吸引要素聚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核心优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不仅如此,根据规划,黄河三角洲将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对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使用未利用地的建设项目,国家在安排用地计划时予以倾斜。同时鼓励对宜农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新增耕地在保证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允许在省域内用于占补平衡,并支持黄河三角洲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
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说,通过未利用土地直接转为建设用地等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生态平衡的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模式,将支撑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此外,黄河三角洲开发还获得了国家在金融创新上的重大支持。根据规划,山东省可以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建立黄河三角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国家还支持黄河三角洲整合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条件成熟后适时上市。金融方面的改革创新,将为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输入源源不断的“资金血液”。
未来的黄河三角洲,将是中国东部重要的肉类生产基地及先进示范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如果说,48年前黄河三角洲第一次开发的重点是以油气工业为重点的“地下胜利”,代表着化石能源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一个旧时代;那么新一轮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将以临港产业为支撑多点开花,奉献给中国更多的高效生态的“地上胜利”,并代表着这一区域正大步迈向青睐低碳能源的新时代。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