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除了慈善行为,作为一名企业家,你还关注其他社会问题吗?
陈光标: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民营企业家学历都很浅,一般都是初中、高中生甚至还有小学学历。如果我招聘一个助理给我端茶倒水,作为一个研究生、博士生来讲,他心里不平衡,不愿意来,我也不愿意用。所以就造成了现在的就业局面,本科生不好找工作,研究生、博士生比本科生找工作还难。
这是一个值得政府、社会关注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大学生就业也是硬道理。大学生现在没有农民工好找工作,父母辛辛苦苦地省吃俭用培养了一个大学生,可是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会对社会产生抱怨。
记者: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站在你个人的角度上,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陈光标:我觉得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首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地方政府应该拿钱出来,为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培训后再推荐给企业使用。政府在培训大学生的同时,提供基本保障生活费用。财政要有培养人才、储备人才这笔预算。
“做慈善事业的同时也提高我的知名度,这是社会回馈给我的,所以我一直都在说‘人在做,天在看’,天是谁?天是老百姓。”
记者:对工作和慈善事业,你的时间和精力是如何分配的?
陈光标:现在我是四六开吧,40%的精力做企业决策,60%做慈善事业。企业运行有我的管理团队,我更主要的角色是决策者,而做慈善,我是必须要亲历亲为的。
记者:据了解,你把企业每月收益的20-30%拿出来做慈善活动,那你企业的股东是否有和你产生分歧的时候呢?如果有几个月你的企业收益减少,你是否想过停止慈善活动呢?
陈光标:曾经有股东对我有想法和意见。我认为你愿意和我一起做,那么我们就同舟共济,如果你不能认同,那么对不起,还请你另谋高就。做企业,搞合作,有些原则还是要坚持的。我想慈善活动不存在停不停止的问题,慈善不分大小,只要你尽到了这份心,那么你就是在做慈善。
记者:你刚才提到做慈善事业你是亲力亲为的,而对于自己企业的发展只是做决策,也可以理解为慈善事业占用了你多数的精力和时间,对你而言企业发展与慈善事业之间是否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呢?
陈光标:自然是有帮助的。企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社会大众全面的支持、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所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
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自然会赢得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社区等方面的认可,其结果是,员工乐意为企业服务,消费者情愿掏钱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商业伙伴愿意持续合作,政府、社区自愿为企业提供便利。这样的企业,生存成本自然大大降低,发展速度也自然会大大快于同行。我们能有今天的成绩,拥有良好的社会美誉度是很关键的。
记者:据我了解,多数企业家做慈善活动占用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如在企业经营决策方面占用的时间多,你为什么做慈善的时间多呢?
陈光标:首先,我认为帮助别人,会让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
其次,我的企业不做地产、不做贸易等等业务,一直以来只做再生资源回收和房屋拆迁业务。我的企业多年来业务流程已经非常的完善,并不需要耗费我很多的精力。并且,做慈善事业的同时也提高我的知名度,现在各地方的房屋拆迁项目都找我,我的电话真的是应接不暇。或许这是社会回馈给我的,所以我一直都在说“人在做,天在看”,天是谁?天是老百姓。
记者:汶川地震过去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最近你是否有继续对灾区重建开展慈善工作呢?
陈光标:2008年11月11号,我又向四川捐赠了5000台教学电脑和1000万现金。现在捐赠给灾区的物资超过了1个亿。
2008年11月底,我再次前往灾区。发现灾区还有很多地方是被媒体和社会遗忘的角落。所以我要呼吁全社会有良知的人,在改革开放30年里富裕起来的那些企业家们,一起关心社会中那些弱势群体、孤残儿童、受伤致残的灾民们。
记者:现在灾区进入了重建阶段,除了物资上的资助外,你是否对灾区重建提供了其他的帮助呢?
陈光标:我还是一名志愿者,我组织了四五个专家,专门去监督那些想利用灾区重建发财的人,一旦被我发现有不良行为,比如说偷工减料,水泥该用的标号、钢筋该用的型号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等等,我会向媒体反映,向政府反馈。
记者:汶川地震的发生,让很多人对财富开始重新认识,而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感悟?
陈光标:汶川地震确实让中国人民对财富的认识提前了10年。
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有一个遗憾两个骄傲,遗憾的是我感觉还是去迟了,如果再能去早点,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救出来更多的人。骄傲的是,我亲眼看到我的60台重型机械,打通了北川县的生命线,打通了汶川映秀的生命线;第二个骄傲是,温总理见到我的时候对我说:“我知道你,你是个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我向你表示致敬。企业家要有经营观念,要有爱心,还有要灵魂,谢谢你。”我想这句话,是总理想通过我告诉全国的企业家要有灵魂,有良知,有感情。
记者:你的财富观是什么?
陈光标:有钱不会用是一种负担。财富是水,而水是为了止渴,财富要留给那些社会上需要用的人。我希望他们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不要想有多少钱留给下一代,这一种想法是愚蠢的,我们对儿女有责任和义务来培养好他们,留给他们精神的财富应该多一点,物质财富就不要考虑了。“慈善活动要有效性,也要有持续性。”
记者:捐款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慈善话题。据民政部统计,中国有很多慈善学校都没有真正的被使用过,而是建成后慢慢的变成废墟,这是真实的么?那你个人认为什么类型的资助对那些贫困学生更为有效?
陈光标:现在国家对学校重建要求很严格。与以往几十万元建一所希望小学的概念不同,现在每一所学校都要两三千万。
民政部调查发现,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的希望小学有4300多所,现在能够使用的小学不到1000所,浪费高达百亿。
所以,今后不要再考虑捐资建设希望小学,我个人建议可以在学校建立奖学基金,奖励优秀老师、优秀学生或者是给贫困的孩子资助。如果有机会,捐资人可以走到他们的身边,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能够把捐款更有效的用在他们身上。
记者:对于你冲锋在前,亲历亲为参与救灾慈善的行为,我们是很敬佩的,但是也想问一下,你的企业有没有一套关于慈善行为的制度建设,从而使慈善不停留在个人行为的层面。一家跨国公司在汶川地震后,虽然中国区负责人不在国内,但是工作人员依照企业规定,及时做出了正确反应。
陈光标:制度是有的。虽然我做的慈善活动大多数是个人行为,但是我感觉多年来,不能说比基金会做得好,但是也不会次于基金会。因为我走进了需要帮助人群的生活中,知道什么地方该做,什么地方不该做,什么是他们需要的,尽我的所能去帮助他们,钱用在了有效的地方。慈善活动最重要的是有效性发展和持续性发展。
卡尔基说过一句话,“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生活在人们尊重中的慈善家比孤独僵死的守财奴更光荣更伟大。”我认为一个人活着能使更多的人幸福和快乐,这样的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不要等有很多财富再来回报社会,而是要做到这个月有1万块钱,就要拿出一定的比例及时来帮助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区区1万块钱有时候就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
记者:最近是否有新的慈善活动?
陈光标:我准备成立“留守儿童及老年基金会”,以四川松江县为试点,然后往外面扩展。松江县有半数以上的家庭是留守儿童和老人,父母去外地打工。有些老人在家中生病都无人知道,甚至是过世很多天才有人发现。这些都是需要社会去关心的。基金会是由我发起的,目前有很多企业家都积极参与。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号召全社会来捐助,基金会的成立,由民政部门来监管。
记者:以前做过这样的基金类型吗?成立基金会是希望你的慈善活动有持续性对吗?
陈光标:以前没有。现在主要考虑到慈善事业的持续性发展,所以才成立基金会。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