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整个制造的流程和机器都是客户知晓并且批准,乙太光电的责任是根据当初议定的流程来做,但现实问题是,有少数员工没有照做。即使找专人培训,过一端时间之后,又有不照做的情形出现。比如装好元件需要吹一下再做检查测试,这一步也会被略去。
“发展太快,很多人做事的方式跟不上。”张绍祺说。公司业务发展特别快,员工的表现为两种,一些人选择“多做一些”,另一些人不但没有多做,还经常指责别人的错误。前者在职位和报酬上成长很快,但这些结果没有成为“正向激励”。张绍祺坚持的是,在奖励上一定要区分,坚持保护好优秀员工。
在2008年,按照往常做法,公司的利润将会提取15%-20%分配给部门,在部门中最好的奖金和基础奖金相差3倍,在今年,张绍祺要想做到相差6倍,这样的强烈的刺激下,“公司才会进步。”
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设立KPI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每一季度都要设定目标。这个指标的好处是,各个部门绩效目标的实现互有牵连,比如采购部需要财务部付款和结账方面的支持,需要互相帮助,如果一个部门要提高其绩效,除了努力之外,还要协作其他部门,形成良性互动。
“一个好的制度是慢慢发展出来的。每次出乱子,我们就动脑筋,怎么改,改的时候告诉大家原因,这样企业文化也培养出来。”
但在目前,张绍祺也有没有解决的困扰。其中最大的困扰是新劳动法。从控制成本出发,乙太光电不会让研发人员加班。但创意类的工作并非在8小时内就能完成,有时工作时间需要弹性。
新劳动法让这些研发人员成为上下班打卡的上班族,但其研发效率并不高,最终会影响生产力,张绍祺正在考虑将研发移到国外进行。
晶圆级镜头:一个杀手锏?
剖析乙太光电的利润,其实与生产力有关。其策略为,技术含量高的自己做,技术含量低的外包。比如塑胶镜头,与其他厂商并无分别,就采用外包。有些产品,如玻璃镜头、晶圆级镜头,因为其他对手在单位生产力上有巨大差异,所以自己来做。
乙太光电公司成立三年后,2008年其总收入为3000万美金,利润450万,其利润率为15%,如果刨去研发费用,这部分利润将更高。
生产速度即利润。未来其策略就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做晶圆级镜头是其下一步杀手锏。
张绍祺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这样一种技术:原本一块硅片上的影像处理器,一个一个切下来,然后镜头一个一个放上去,生产力就是一次一颗。接下来晶圆级别,一个镜头对应一个处理器,对应好以后,再切割,这样速度会提高。
“这个技术发展是新的里程碑。”乙太光电已进入样品阶段,明后年进行量产,整个工厂的生产线流程都会扩大、改造。
但最终接受这些镜头的产品有没有增加呢?
事实上,所有涉及到影像处理的电子产品都可以使用,这种技术想象力可以无限放大。
比如,在房间里安装多个镜头,人在房间里动,镜头便会感应得到。根据多少人,温度进行相应改变。有人拿书出来,灯就相应亮了。这类产品日本松下已经开始研究使用。
近在眼前,2010年付诸实施的,产品就包括放映机。“放映机会变得很小,像手机那么大。”因为技术使便携性的提高,促进消费性电子市场会变大很多。
另外还有,在汽车里安装镜头,可以判断司机是否打瞌睡,一旦发现,感应器通过接连着的警报发出警告。还可观察或者旁边的车是不是太靠近,随之影像出现在中间屏幕上。这两者将在2009年开始投产。
10亿美元级公司的平台
在纵向技术领域不断升级的同时,张绍祺思考的是横向要将平台做大。
因为投资人的经历,他的产业视野比其他人更广。目前乙太光电所做的工作是从物理上将供应链缩短了。下一步,是产品应用范围扩大还是精度上再提升?
“机械精度改进困难度很高,很快到天花板了。现在做军用导弹用的机器跟我们一样。精度能不能提升不在于加工机,而是软件,或者是用处理器来提升。”
他指的方向是,未来从镜头中收到的影像即使有缺陷,也可以经过处理而满足各种应用需求。这个镜头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物理镜头,“它是smart镜头(智能镜头),这个生意会更大。”
但这个生意如何放大?
在张绍祺苏州办公桌旁摆放着一台显微镜,张绍祺通常用40倍的度数来检查送来的样品。从对光学一点基础也没有到现在,他已经能听懂客户反映的问题,就好像“听着症状,就知道什么病。”
他“听懂”之后,还要与大家讨论问题在哪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张绍祺认为“一个人懂是危险的,未来还是要将公司慢慢地交出去”,另一方面,如果有更多人懂,这个平台就会变大。
这个零起步的公司,因为无上下游产业链,赤手空拳从设备、测试、磨具等无一不做,这些领域在张绍祺眼里,在未来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公司,加上其颇为看好的影像处理产业,都会成为新的分支和产品线。
这个平台将是产生10亿美元级公司的平台。
这个想象空间让张绍祺充满创业热情。
虽然做过4年投资人,他认为创业更为有趣。
以前做投资,常常冒出“无能为力”的感觉。其投资的公司,“等到察觉,通常就是太迟了。”有个别公司虽然已经告知其问题,但执行力太差,“你的意见公司高层不见得接受,看到公司越做越差,帮不上忙也很难受。”
轮到自己创业,张绍祺喜欢每天掌握生产细节,与客户不断讨论需求的生活。
“其实投资者很难抓细节,所以投资好的团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张绍祺总结。
这些经历让其更自觉地成为让投资人省心的创业者,他坦言现在投资人也并不太介入乙太光电的管理。这些投资人包括鼎晖、智基创投、集富亚洲、启明投资四家机构,三年中共投入4500万美元。
因为晶圆级镜头的投产需要,乙太光电准备上市来筹集资金。如果不意外,2009年晶圆级镜头将从实验室里走出来,在2010年真正起飞。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