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固执而自认为有本事的合作伙伴,如果采取简单的方法肯定会有大的震荡。”龚虹嘉用王刚去研究编解码技术,居然不用源程序备份,对他充分信任。他告诉王刚:“至少在今天,我比你伟大,如果我们没合作好,你去说我的坏话肯定不会有人听,我说你的坏话就肯定有人听,以后你就很难做事了。反过来,如果我们做成了一点点事,那你整个人生就改写了。”
1998年德康跟亚信合并后,龚虹嘉在亚信呆了两年。第一年做合并部门的总经理,后来做CEO丁健的资深顾问,这是他第一次在大公司里跟真正的职业经理人接触。“他们对我哭笑不得。做一个东西,我说两百万够了,他们说要两千万。因为要市场调查、到国外走访,按专业流程走下来就要这么多钱。但我是凭直觉,凭个人对信息的提炼,再加上跟别人的思想碰撞来做决策。”那两年跟亚信引进的大量海归接触,使龚虹嘉对职业经理人和管理工具的“迷信”程度有所下降。
“职业经理人通过学习和知识的积累掌握一些方法来做事,可以避免错误,但可能错过时机。有些基金问我:你的判断和决策能力能不能通过学习来提升?我说,这跟人的思维有关系,不是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的。它在商业实践的摸爬滚打中逐渐变成你的本能。”
现在,几经洗礼的网易成了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龚虹嘉觉得这契合了自己的观点。“丁磊不精通管理、陈天桥没出过国、马化腾没读过MBA,中国最成功的网络公司都是这些土鳖做出来的。”
上善若水
“害怕与人争抢,是我骨子里的性格。”龚虹嘉说。10来岁时,正碰上经济短缺,什么东西都要凭票和排队。“买猪肉凭票,但要买到瘦肉,不仅要排到前几位,还要跟肉匠关系好。坐公车也要抢。那时候我就不愿跟人抢,或者跟什么人拉关系。我父母就说,你长大不会有出息。”龚虹嘉说,这种“不争”的性格跟当时文革中形成的权力欲和控制欲很不协调,正是这种潜在因素导致了整个的人生轨迹。
“为什么我的创业伙伴总是‘老土’,就是因为不愿跟人抢。海归和职业经理人有好看的履历,谁都想要,我怎么抢得过。”在十几个创业公司里,龚虹嘉都扮演天使投资人和引路人的角色,一旦公司走上正轨,他就会把管理位置让给别人。“一旦当一个公司做到被外界看得懂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来争着做,那就放开。而别人觉得没什么做头的,或者出了问题,我就上。”目前,龚虹嘉惟一担任CEO的公司,是正在创业期的富年科技,而其它公司都只是董事长或董事。“因为我骨子里不强势,所以习惯这么做,因为我不强势,才导致公司一起来就交给别人,我就能去做更多别的事情。”
龚虹嘉后来做成的公司,在当年都不被看好,甚至被指作“很荒唐”。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产收音机都是十二三块钱一台,但索尼三洋这些品牌能卖到上百,当时龚虹嘉觉得洋品牌并没有独有技术,无非是外观和品牌,他也能做出卖上好几十块的收音机。“90年代初,几十块钱是很吓人的数目,并且每个省都有无线电厂,全国有几十家做收音机的,谁都没去做这个事情。”后来,龚虹嘉和创业伙伴投资不到100万做德生,“就按照一般的套路做推广,打品牌,现在50块钱以上的收音机市场我们占了70%。”
后来在纳斯达克挂牌的握奇是龚虹嘉在90年代中期投资的,当时很少人知道知能卡,但一般人都知道操作系统是中国公司不能碰的“死亡地带”。今年8月初,中科院计算所找到富年要在视音频技术上搞合作,首席科学家问:“你怎么在2001年就敢做这个事情?”龚虹嘉说:“等你们觉得可以做的时候,还轮得到我吗?政府投资给你,优秀的科技人才给你,想跟谁合作、想让信产部部长讲话都没问题,那我还能干啥。”龚虹嘉给他的投资伙伴约定了三不原则:别人不想做、不愿做、不敢做的东西,才可以去做。因为“如果大家都看到一个点,你拼不过更优秀的人。当然,另辟蹊径,也就意味着要忍受更多非议,承担更多的不确定。”
龚虹嘉觉得网易的行进路线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就在2001年新浪和搜狐争相在门户内容上肉搏的时候,丁磊绕道而行,反而投入无线业务和网络游戏,这在当时不被看好的领域,经过一年积累就迅速井喷。而当2004年大批无线运营商涌入之时,网易第一个淡出无线业务。现在,手握重金的网络巨头不断寻找对象完成一个又一个并购,网易却一直默然。
“这就是上善若水”,龚虹嘉说,“我们就是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在别人都不愿意处的位置。也可以理解为帮助别人成功,然后再想自己怎样获得更大的成功。”
上善若水的法则被龚虹嘉彻底运用到富年科技的运筹之中。早在2002年创立富年时,2.5G上的流媒体应用还几乎不被人提起,那时缺乏环境为富年的编解码技术提供演示的平台。龚虹嘉一口气围绕这个产业链设立了5家关联公司,从技术研发的富年科技,到作为手机门户的富信掌景、从事芯片设计的富瀚微、做内容整合的富美视、还参与一家与国内最强势电视媒体有合作的SP。“别人不相信这个前景,那我们就自己把它做出来,把产业链打通给人家看。”龚虹嘉说。
进入到2005年,当3G牌照的发放提上日程、业界巨头竞相入场的时候,富年的移动流媒体技术忽然间得到追捧。但龚虹嘉并没有将富年技术垄为私有,而是在极大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包括极端偏执于技术的高通、第一个获得手机牌照的上海文广、正营建2.75G网络的广东移动、以及大的SP搜狐新浪等等,都同时使用富年的技术平台。
“有人指责,说富年有自己的展示和应用平台,为什么还去跟潜在对手合作。我说,我们是水啊。”龚虹嘉说:“水就应该去承载更多的东西,而不是回避和拒绝什么。能够承载越多的东西,你就越能成为黄金水道,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其实,新浪和搜狐的探讨,上文广和高通的摸索,总能帮助我们去缔造更成功的模式。因为底层是我嘛,水是我放出来的,我更有能力把握这个通道。我不着急。
恰巧在采访龚虹嘉的这一天,记者两次听到“上善若水”这个词。在见龚虹嘉之前,记者和丁磊在网上聊天,如下是一段对话:
记者:你认为自己是个企业家吗?
丁磊:我不知道。
记者:是什么让你不确定。
丁磊:你们对企业家的认定标准。
记者:你对企业家如何定义?我们感觉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可以为“企业家”重新定义。
丁磊:1000个人里面有1000个哈姆雷特,我不想去评价别人怎么样。做企业,最重要的是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同时也为股东和员工带来利益。如果不能同时满足这些,讲什么都是口号。
记者:其实你已经回答了我的问题。
丁磊: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推荐你看看《道德经的智慧》,非常不错的书。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