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品牌故事 » 正文

Google勇敢新世界:两个天才的相遇

发布时间:2010年1月26日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


  硅谷式创业


  1996年1月,布林和佩奇同计算机科学系的其他学生以及老师们一起搬进了一个新家。这是一座由浅棕色的石材建成的气派的4层建筑,楼面上镌刻着“威廉•盖茨计算机科学”的字样,微软的董事长为此花费了600万美元,他的目的是“为计算机工业的未来投资”。那个时候盖茨正在完成《未来之路》一书的修订版,并认为交互式网络是人类通讯历史上一个主要里程碑,因此决定微软将全力支持和发展互联网。


  这些师生们一起创立了一个叫做MIDAS的课题小组;MIDAS是Mining Data at Stanford(在斯坦福挖掘数据)的字母缩写。(在希腊神话中,迈达斯是一位能够点物成金的古希腊国王)。


  在90年代中期,网络就像未开发的西部,没有游戏规则,缺乏管理。数百万人在网络中登录,用电子邮件相互联系,但是在那样一堆乱糟糟的网站中间,你几乎完全无法搜索出自己满意的结果。


  佩奇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模型——通过计算指向某个网站的链接数量,最后来确定这个网站的受欢迎程度。尽管受欢迎程度并不总是同其知识价值相关,不过,他和布林都生长在学术世家,非常重视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引用了诸多相关文献的学术研究成果。而对佩奇来讲,在某种意义上,链接就像是文献引用。科学家会引用那些同自己的研究相关的已出版的文献,而这些引用可以帮助学术研究界确定某项研究成果的价值和影响力。“文献引用非常重要,”佩奇说,“事实证明,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引用了上万种不同的文献。”他还说,“如果你的成果在相关科学文献中被大量引用,就说明,你的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它值得一提。”


  这一系统基本上利用了Web本身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连接和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网网民的集体智慧。因此,当我们利用Google进行搜索时,我们可能“走了一条其他对该信息有兴趣的人走过的路”。佩奇为他的链接评级体系起名为“PageRank”(网页序列等级)。而最终的结果是,他们把网络搜索转化成了普及程度和流行性的一次竞赛。


  1997年初,佩奇打造了一个叫“BackRub”(返回触摸法)的简单的搜索引擎。这个搜索引擎之所以叫“BackRub”是因为它主要处理反向链接。这年秋天,布林和佩奇决定给BackRub起一个新的名字。最后阴差阳错,采用了Google这个名字,原词其实是“Googol”,意为10的100次方——一个表示巨额数字的数学术语,Google想用它来表达网络的浩瀚,并凸显其搜索功能的强大,而正如雅虎和亚马逊,这个名字很有互联网公司的气质。


  这个引擎首先为斯坦福大学内部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使用。在校园里,人们对这个引擎的性能有口皆碑,它很快就流行起来。大学的技术认证中心开始为这项技术申请专利。斯坦福的教授和学生都开始用它来在网络中搜索信息。而它很快就成为了大部分人唯一使用的搜索引擎。


  随着数据库规模越来越大,用户数量越来越多,布林和佩奇的计算机不够用了。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现金,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购买零部件组装机器,还在仓库里翻找没有人认领的计算机。他们在盖茨楼360室塞满了计算机之后,又把佩奇的宿舍变成了数据中心。佩奇更是为了加快搜索速度,把大约1万台服务器连在一起,“拼成”了一部超级计算机。虽然条件艰苦,可是他们学到了非常有益的一课:通过集成和连接便宜的个人电脑部件可以做出性能优越的计算机处理系统,而这个做法一直延续至今,目前Google分布在25个网点的45万台服务器均为自行拼装和设计。


  1998年3月,佩奇和布林在一间中国餐馆里向保罗•弗莱厄蒂(Paul Flaherty)介绍了自己这种性能更好的搜索引擎的优点。弗莱厄蒂是他们两人的校友,也是当时最大搜索引擎AltaVista(占据了整个搜索市场份额的54%)的设计者之一。布林和佩奇希望AltaVista公司能够付100万美元购买即将获得专利的PageRank系统。当时布林和佩奇的想法是在售出专利之后,追随他们的父母,继续完成在斯坦福的学业。


  尽管弗莱厄蒂认为这两个年轻人的创意很酷,并将大有作为,可是几周后,他还是决定放弃Google。因为这个时候AltaVista的母公司数字设备公司(DEC)不希望在技术上仰仗外人。更为重要的是,AltaVista认为搜索市场只会是一个死胡同,而它正在努力成为一站式目标网站,包括提供新闻、购物、电邮和其他一些服务,希望吸引用户将它的网站作为使用网络的起点和终点。


  之后,斯坦福的教授们和大学的技术认证办公室还帮助布林和佩奇同Excite以及雅虎等其他一些搜索引擎进行接洽,可是,这些公司都没有买下Google。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网站拒绝是因为它们都希望计算机用户花更多的时间在它自己的网站上,使人们花更多时间和金钱,而不是更少。而Google搜索引擎则正相反,它为人们提供快捷的答案,使他们可以迅速到达最相关的网站。


  不断遭到拒绝使两人备受打击,不过也使他们的信念更加坚定。作为天生的技术狂人,他们日以继夜地工作,不断完善手头上现有的仅提供斯坦福校内使用的搜索引擎,睡眠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午夜3点狭小的工作室里还是挤满了忙碌的小组成员们。


  与其他人对未来的预期不同,他们一直相信使用者越快离开Google的页面,他们就越成功。而Google的页面从来就不只是网际网络的入口,而是网际网络的出口,引领着使用者离开当前的困顿,前往信息的真正所在。这个背后的哲学则是:越能帮助使用者离开的地方,就会让人更想回去;当其他门户网站还得仰赖“设为主页”来让使用者记住时,Google早已存在于每个使用者的心中。


  对自己理念的偏执甚至是狂妄自大在硅谷这片地方其实并不少见,因为这里充斥着一群想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的“疯子”们,他们也从骨子里有股叛逆精神,总认为自己的技术和理念是最好的。1984年,对计算机技术提出了革新理论的史蒂夫•乔布斯,在推出苹果电脑前夕,曾接受过一位记者的提问:“你调查过公众是否需要这种计算机吗?”乔布斯回答道:“难道你认为莱昂纳多•达•芬奇在绘制《蒙娜丽莎》之前也做过同样的调查吗?”。

5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