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
坦率地讲,在没有见过冯军之前,我一直对他没有什么好感。
翻开媒体的报道,几乎如出一辙,一个模式,一张笑脸,既没有什么新意,甚至一些文章看了之后更让人费解,这个成天笑哈哈的家伙凭什么就成了中国的“爱国者”。论产品没有什么强势产品,论创新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总让人觉得有一种华而不实之憾。
基于这种情结,记者第一次与冯军见面就很有戏剧性。
2008年8月1日,距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7天。这天晚上,记者参加了华旗公司在盘古大观东南角举办的一个媒体沙龙。记者本打算是在这个聚会上采访一下这位高举“爱国”大旗的中关村旗舰人物,但到现场后发现,这里来的基本上都是朋友,互相之间大家都很熟悉,三三二二坐在一起交谈,在这样的场合提出采访是不合适的。
记者在现场找了一把椅子坐了下来,更多的人则是选择站着交谈。不太大的现场,前方有一个小小的讲台,讲台旁边有一根奥运火炬,大概是冯军举过的,有很多人拿着那根像征奥林匹克精神的火炬在讲台前拍照。气氛十分融洽。
这时,从门口走进来一位男子,长得很像冯军。记者心中一懔,这不是冯军吗?随即将那位男子与挂在讲台边冯军的大幅照片进行了对比。记者悬着的心又放了下来,这人不是冯军,显然照片中的冯军比这个男人皮肤要白,要帅气得多。再者,这个男人穿着也很随便。一条裤腿还皱皱巴巴的,皮鞋上都没有擦,这那像大名鼎鼎的“爱国者”冯军!倒像一个乡下人。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此人脖子上还挂着一个招牌,有点像是参加此次聚会的出入证(事后才知,那是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颁发的特别通行证,可以无阻碍地出入任何场馆,作为奥运语音培训服务商,全球仅此一张),见人就点头。记者心道:“可能是冯军的哥哥或者亲戚什么的”。
过了一会儿,主持人走上前台,拿起话筒,随意地讲了几句,接着就道:“现在请冯军来讲几句”。
不可思议的是,不远处的那位“乡下人”一边笑一边走向了讲台,并作了一个简短的开场演讲。原来此人就是冯军!
虽然那次聚会上没有采访成,但这位平易近人的“爱国者”还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握手
第二次采访冯军是2008年8月12日,北京奥运会已经开幕四天。地点,理想国际大厦的第11层,华旗爱国者总部。
由于约定的采访时间是中午一点半,我比预定的采访时间提前半小时就到了理想国际11层。到达华旗总部时,本不想打扰任何人,想到中午大家都要休息,加上自己又比约定的时间提前到了,但前台小姐非要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只好如实回答“是来采访的”,对访立即接通了副总裁张永捷女士的电话。这样,张总就先陪我在爱国者的样品展示厅里转了很久。很多代表爱国者科技与研发实力的新产品,的确让记者体会到创新对于一个现代企业的意义。
由于冯军在处理比较重要的公务,张总几次前往冯军的办公室,回来时却是不停地摇头。我只好安慰她:“没关系。做企业领导人都是这样,不忙才不叫领导呢。”
据了解,自从华旗在移动存储、录音笔、MID、MP5、手机、网络摄像机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后,华旗就一直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企业。尤其是爱国者妙笔、数码相机等一批具有全球独创技术的产品问世之后,冯军本人也成了媒体追逐的“明星式”人物。“就在你来之前,就有近五十家媒体要求采访他,其中一部分是境外媒体。而且,境外媒体都要求的单独采访。”张永捷说。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