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
有研究表明,全球房地产及相关领域造成了70%的温室效应,建筑施工、使用以及建材生产过程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在中国,目前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个比例将迅速扩大。推行建筑业发展低碳模式已经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领域。
目前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北方采暖地区现有居民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等。到现在为止,全国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21.2亿m2,占城镇既有建筑总量的11.7%。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建筑能耗将降低到7.54亿吨。中国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主要体现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推广方面。绿色建筑的“绿色”主要体现在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上,它的推广采用能带来巨大的低碳效应:节能30~50%;减碳35%;减少废物排放70%;减少水资源利用40%。它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已经在行业内逐步体现。绿色建筑的推广将不仅能降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成本,降耗减碳,提高投入产出效应;而且能够带动诸多上下游企业对生产和使用低碳产品的追求。
低碳发展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是一次实现转型的大机遇。可以密切关注国家政策走向,及早开展低碳(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和试点工作,加快节能技术、提升能效技术、可再生材料技术以及减排技术等房地产领域内低碳关键技术的创新,并可以考虑把低碳生态建筑纳入到营销考虑之中。要把企业的低碳转型变成一次机遇,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家电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冰箱和电视等家电市场需求一直都处于旺盛期。2000年至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用电量年均增长11.7%。居民生活用电在节能降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由于家电能耗普遍占据很大比重,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家电行业作为一个重要节能减排的领域。它们纷纷为家电—尤其是能耗大户的空调、冰箱等,制定了严格的家电设备能效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允许在本地销售。
中国近年来也出台了一些家电设备的能效标准,对其节能性能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因此,家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对低碳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关注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积极创新,引导消费意识和习惯的转变,引领全行业的低碳发展。
一些国内企业为了适应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已经开始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从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产品定位、市场营销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研发、生产和销售节能环保家电产品。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对于中国大部分家电企业,在探索低碳发展的道路上,普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尽快突破节能核心技术并加以运用;二是在中国绿色消费环境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国内消费者多以价格为主要考虑,导致价格较高的节能产品无法大批量销售生产。这有待于国家节能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可再生能源产业
气候变化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能源消费时导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了免受气候变暖威胁,各国纷纷从政策和技术层面寻求减排温室气体的有效措施,在能源消耗无法避免的前提下,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除大水电外,2008年全球估计有近1200亿美元被投入到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与供暖装机容量中来,其中风电、水电和太阳能发电各占30%,其余主要投向生物质发电和农村沼气以及生物液体燃料等。另外还有150~200亿美元被投入到大水电项目中去。
中国政府很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水电、农村沼气、风电、太阳能和现代生物质能等都蓬勃发展。到2008年底,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约为2.5亿吨标准煤,约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9%。按照中国制定的战略目标,这一比例2010年将提高到10%。
除水能外,中国资源丰富、且近期利用技术较成熟,开发潜力较大的还有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地热和海洋能利用等在中长期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已经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国际投资机构资本的推动下,尚德公司、皇明公司、中复连众和龙源集团等国内优质企业纷纷快速崛起,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加入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中来。
目前,可再生能源产品的高价格依然是制约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以致产品发展过多依赖政策扶持,阻碍了大规模地推广应用。由于成本的降低主要依靠规模生产和技术创新,而受到知识产权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转让效果并不理想,导致成本下降速度缓慢,大面积应用进展受到拖累。
综合来看,中国具备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丰富资源条件和一定的产业基础,近年来的可再生能源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一些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商业化发展水平。可以预言,今后5~10年将是中国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大规模利用的起步阶段。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