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岖的推广之路
据耿勇透露,该公司目前还在和国内几家大的电梯制造商谈合作,今后希望更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来推广这项技术。但在谈判过程中仍遭遇不小的阻力。
“首先,电梯制造商如果引入这项技术需要额外的成本和工序。如果此类电梯在销售时能够将这部分成本收回,则制造商自然没有异议,但问题是,国家目前尚未对这一市场有一个明确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在需求上没有硬性要求,这导致电梯制造商没有动力去引入这项技术。”耿勇说。
不仅如此,其他节能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据耿勇透露,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他曾委托一位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内容就是涉及上海小区电梯的合同能源管理。
“通常,小区里的电梯属于公共电力设施,其所需电费从物业管理费中扣除,属于设备运行费范畴。在安装我们的设备前,这笔电费是不小的开支,但小区业主不愿花钱购买节能设备,因为节能之后受惠的是小区物业公司,不是业主。而物业公司通常也不愿意购买,一来没有这笔采购资金;二来,物业公司经常会更换,而此类设备无法搬移迁走。上述矛盾导致公共节能设备进小区变得非常困难。”耿勇说。
为此,他建议政府应先期对此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而节约出来的电量则可在环境能源交易所交易,“从长远来看,政府也可从能源节约中获益”。
事实上,耿勇所提到的问题在国内整个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普遍存在。由于这个行业内的企业规模大多偏小,融资成为首当其冲的难题。在项目运作之初,节能公司需先期提供启动资金、设备及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一揽子服务,到后期才能回收收益。但当前我国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项目融资。
此外,在节能效益回收时,由于缺少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节能效果的评估也是一道难题。
耿勇认为,政府应将相关要求列入建筑节能相关法规,并建立产业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以规范市场发展。
据他透露,上海正在起草《电梯能量并网标准》和《电梯能耗标识》两份文件,这将对电梯节能市场带来强力推动。
作为全国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较早的地区之一,上海早在2002年9月就率先成立了“合同能源管理指导委员会”,并实施了多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同时,上海也是中国最有条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地区之一——作为一个年用能总量超过1亿吨标准煤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单位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市的70%以上,其中的节能空间巨大。
配套指导意见即将推出
根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的统计,2009年我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从2008年116.7亿元增长到195.32亿元,同比增速为67.37%。
显然,这一市场尚处在蓬勃发展的初期,而政府在此刻宣布对该领域给予政策扶持无疑正当其时。
“合同能源管理能推动以节能服务为主要业务的节能服务公司或能源管理公司发展,帮助后者为用户实施节能方面的改造,同时为项目解决融资和技术方面的难关,最后让节能项目效益与企业分享。总体上,这是一个推动节能改造的服务业模式。”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昨天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对合同能源管理下了一个定义。
本报记者随后从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另一位副所长处得知,对合同能源管理推广有着重要意义的文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近日也已获国务院原则通过,“不出意外的话,用不了多少天就会正式出台,到时会有详细的文件和答记者问”。
就在《意见》加紧推进的同时,记者了解到,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还在研究制定《合同能源管理技术规程》,将成为规范节能服务市场的重要标准。
而在另一些能源专家看来,上述针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政策举措只是中国为完成2020年减排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重组和整合活动中的一部分。
“通过契约化的方式,合同能源管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能服务的市场化关系,但这个时间会比较漫长。”能源战略专家、《科学时报》首席经济学家武建东教授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说,“下一步,合同能源管理重点将解决能源市场以及国有垄断企业的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问题。”
他认为,解决能源市场的核心问题将是解决目前以公有为主的能源体系模式的转型问题。在此过程中,企业要转制,市场要重组,民营企业则会获得快速的成长,应积极鼓励资本市场向之倾斜。
“这既是中国过去多年能源改革的成果,也是未来一二十年中国能源改革的任务和要求。”武建东最后说。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