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上海世博局中国馆部部长钱之广:
“清明上河图”70多人忙活两年多
在世博会所有展馆中,中国馆一直是国人最为关注的展馆。其最大亮点“清明上河图”是如何出炉的?世博会后的中国馆又将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昨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上海世博局中国馆部部长钱之广。
1068个人物 每个都栩栩如生
新京报:在中国馆中,清明上河图展区是让游客们最为惊叹的区域,从一张静态的图画到动态3D电影大片,这个创意是如何出炉的?
钱之广: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在设计中国馆展区的时候想用中国古代城市的一个先进案例来呈现这个主题,但是这种呈现方式必须为大家都熟知,又能很具象的表达出主题,游客也能享受其中。在设计这个创意时,我们的团队费尽了心思,先请专家团队拿出了很多方案,最后我们选择了做一张动态的清明上河图的创意,也就是现在展示给游客的这张。
新京报:清明上河图从设计到最终出炉用了多长时间?
钱之广:如果以专家拿出方案的时间点来算起的话,从策划到论证,再到执行和最终测试成功,我们用了2年多的时间。
现在你看到清明上河图中的1068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我们有一个70多人的团队负责清明上河图的具体工作,我的记忆中修改也有数十次。
24小时监控 文物安全有保障
新京报:在中国馆中,有古代元素,有环保低碳元素,有建筑元素,为什么最终做出这些选择?
钱之广:筹备初期,我们采用了全球征集的方式,经过专家的初步遴选,我们有十几个方案,最后我们又进行了比选,每一个方案专家团队比选了3次,根据中国馆想表达的内容最终确定了现在这些展示区域。
新京报:我在馆内看到,在清明上河图的对面,有来自各个省市博物馆的文物展出,这些文物都是无价之宝,它们的安全如何保证?
钱之广:在安保上,我们有技术安保保障、人力安保保障的方案,这些方案最终都要通过权威专家的论证才能够执行。所有安保措施都是按照现代博物馆馆藏品的技术手段。游客在观看这些国宝的时候看不到这些安保技术,但是只要有人接近这些文物,我们的设备都会监控到。
184天后 中国馆参观不免费
新京报:今天我在中国馆周围的省市区馆采访时,有游客认为,一些省市区馆宣传该省经济发展的内容过多。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钱之广:省市区馆是上海世博会的一个新创举,全国各地的省市区都参与到世博的筹办中。总体上看,我觉得各个省市区馆的内容与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还是相得益彰的。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展馆还是比较多的。当然,有一些省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非常好,就在展馆中把这部分内容体现出来。这个都是由各个省来把握的。
新京报:有报道说,中国馆在世博会后将永久保留,并向市民开放,这个开放是免费的吗?未来还会改造或者有其他的用途吗?
钱之广:我想中国馆至少在世博会184天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原汁原味地保留。因为考虑到客流过多的原因,免费不太可能,适当收取象征性的费用可以起到调控人流的作用。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