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谢子聪的账本里,这是一笔相当“划得来”的赚钱买卖。“在获得政府补贴条件下,当一个城市的电动汽车达到1.5万辆的规模时,我们就能实现找到收支平衡点。”谢子聪说,“预计在4到5年(含建设期1年)城市加电站网络即开始出现盈利,并在未来期间将稳步持续增长。”
从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仍有不少业内人士对“换电模式”持怀疑态度,他们的理由主要是换电技术尚不成熟和电池标准化难度太大。
事实上,手机电池的标准至今都难以统一。况且,谁来制定标准。去年5月,在挪威举行的一场电动汽车研讨会上,演讲场数高达370多场,激烈争夺电动汽车标准制定权,最终无果而终。与此同时,联合众多汽车厂家和电池制造商来对目前市场中的上百种电池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和标准化布置,还要说服制造企业将电池统一做成标准化的模块,这将是个非常复杂的工程。
对于技术障碍,谢子聪并不担心。据他透露:现在,按照普天海油商业模式配套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包括涵盖几十种多款标准化的整车的标准动力电池组系统)已经完成研发,即将进行调试和生产。谢子聪对他们的知识产权体系早有布局,早在2006年他和他的团队就已经开始申请专利。“在知识产权这一块,以前中国人面临国外知识产权在排雷布雷,现在我们终于在创新产业方面开始进行‘布雷战’了。”谢子聪说。
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和电池更换业务上需要花费巨额资金的问题上,对于资金实力雄厚和握有“打开中国电动汽车商业化大门钥匙”的普天海油两大股东而言,早已胸有成竹。
而对于“难以推动”标准化问题,谢子聪的态度则十分开放。在采访中他多次表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拥有丰富的电力资源优势,中石化拥有遍及全国的加油站网络,普天海油拥有独特的电池运营模式、包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充换电集成设备——资金实力雄厚,关键是拥有长远眼光和博大胸襟的央企之间的强强联合,将会推进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迈向成功。”他一再强调:任何让中国人率先在全世界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梦想,普天海油人都会全力配合和支持。
争议充换电
在普天海油之前,国家电网是最早进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充电站这一关键环节的央企巨头之一。
2009年8月,上海徐汇区漕溪路,“中国第一座具有商业运营功能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坐落于此。国家电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为此投资508万元。这个400平方米的院子里停放着各类电动汽车,是中国第一座可为公众提供充电服务的公共示范充电站。
几个月后,深圳龙岗城区号称“中国最大和最早启用”的充电站落成。在占地面积上比上海漕溪路充电站大了将近一倍、规划为6个充电柜,它的背后是南方电网,南电为此投资超过了1000万元。设想中的功能是,6个充电柜能同时满足12辆汽车充电之外,还有一排充电桩,提供慢充服务。
这两个占尽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先机的充电站,从建成那一天起就吸引了世界的眼球。参观队伍络绎不绝,政府官员、企业老总、各路媒体接踵而来,其中包括不少国际友人。
上海的充电站建设在持续发力,上海今年将新建7个充电站、360台充电机,比现有规模扩大10倍。
不仅是上海,截至今年4月初,国家电网旗下已有10座充电站开工建设,14家单位完成初步设计,行动最快的江苏、湖北、河北、重庆等地网省公司已全面完成协议签订,“当地首个充电站建成”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
但比大规模建设更关键的是,国家电网思路上的日渐清晰,该公司将充电站分为四个类型:即插即用型、预约时间型(利用晚间低谷电充电)、与智能电网技术结合的V1G模式(不能放电),以及充电与放电并存的V2G 模式(Vehicle-to-grid)。这四种模式中,国家电网认为最后一种是终极目标,2007年美国首次实现该模式。
据国家电网的统计,90%以上的车辆95%的时间处于停驶状态,这为电动汽车作为移动的储能单元提供了基础。如果以每辆电动汽车快速放电100千瓦计,4000辆电动汽车同时放电可解决电网最高峰所需的40万千瓦负荷,以火电机组每千瓦平均造价6000元计,40万千瓦可节约24亿元的火电投资,这且不算发电机组因平息峰谷差带来的转速、煤耗等的改善。可见,V2G模式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大批量使用带来的规模效益。
据公开资料,国家电网认为“推广充电站并非单纯为了多卖电,实际上这对于平衡城市用电的峰谷差、提高电网负荷效率有重大意义”。
实际上,据谢子聪透露,国家已将整个产业链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是能源提供商,国网、南网等央企负责提供电能;第二级是能源运营商,包括中石化、普天海油等可以做充电设施专业运营的企业;第三级是终端产品提供商,主要是电动汽车制造企业。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都是五大央企,但在充电设施方面,石化企业的角色比较微妙。对电网来说,它既可以选择充电模式,又可以选换电池模式;而石化企业因为只有网络渠道优势,就只能选择换电池模式。此前,普天海油宣布以“充换兼容”模式在全国建设充换电站网络和“以租代售”的换电池服务来提高电动汽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都可以看成是石化企业狭窄的路径选择的印证。
这样一来,石化企业势必成为换电池模式的最大推动者。尽管政府主管部门在充电站和电池更换这两种模式之间尚未作出最终抉择,但谢子聪相信,在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初期有可能会让“两者并行”,最终模式要依靠市场来决定。(刘丹)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