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策也有影响作用。在国际经济衰退之前,中国政府只是勉强决定将太阳能作为一种替代能源,因此过去中国制造商的重点放在出口上。但在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刺激计划,其中包括为大型太阳能设备项目提供补助。如今,中国正帮助本土的太阳能电板制造商。然而,正如第一太阳能承包的内蒙合同一样,其他政府部门却对薄膜制造商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冷落了国内的硅片制造公司。对比之下,欧洲和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始终积极地推广太阳能。
至于风能,堪称最为便宜、自然也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对象。跟太阳能发电64亿瓦特,风能发电设备装机量超过了1,000亿瓦特,并预计到2015年达到2,500亿瓦特。不同于太阳能业,许多国家都拥有在岸风涡制造商。
中国的第一家在岸风厂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由丹麦维斯塔斯公司(Vestas,全球领袖公司)建造。当时,中国政府向外国制造商提供激励措施,引进投资,并要求外国制造商与中国本地合作公司保持均衡,后者应该在其中占有40%的股份。这些宽松的外资政策让维斯塔斯、西班牙的加美萨(Gamesa)等公司从各自国家进口风叶、齿轮、发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一时间,中国风能市场的70%都为外商所控制。
但在五年前,中国决定扶持早已开始从欧洲小型制造商处获得授权的本土制造商。因此,地方合作股份提升到70%,增加了进口部件的关税税率,并推出新型补贴等大型刺激方案,以拓展中国风能市场。而西方制造商则发展缓慢。到2009年,已有67家中国涡轮供应商,外商市场份额跌至37%(2010年,在地方政府的压力下,中央政府取消了地方合作要求).
如今,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风能市场。不过,风力设备笨重不易运输,适宜本地采购,再加上中国较低的制造成本,吸引了西方顶尖制造商前来拓展中国市场。维斯塔斯刚在中国东北建成世上最大的风涡轮制造工厂,通用电气、加美萨、西门子等跨国公司等都在中国建厂,并与中国国有能源企业合作竞标。如今,这些西方公司终于得以向其中国竞争者施加压力。
中国有三家大型制造商——金风、华锐、东方,他们的涡轮大都为小产能在岸使用而设。然而,中国风涡轮的质量和耐用性均值得质疑。风厂以产能利用率——相对发电潜能而言的系统实际发电量来衡量其能力。中国的产能利用率为23%,欧洲为30%。这一数字背后包括了风力条件、涡轮自身耐用性和正常运行时间的差异。
但是,目前中国正在利用其低廉的价格,并打算在公共资金稀缺的国外投资在岸风力项目,巩固其涡轮供应联合方合作者的地位。
在中国的本土风涡轮市场上,中西公司竞争迥异,实力差别由此可见。顶级西方制造商通过卓越的研发能力、以带有精密控制系统的大功率涡轮产品——尤其是艰苦条件所需的离岸风涡轮(耐用性高,设计先进)竞相争取为各省建造发电工厂的合同项目。虽然这些工厂为国有企业,但他们重视效能胜过价格,并选择购买跨国公司的设备。如今,西方制造商正得益于中国低廉的制造成本,变得更有竞争力。
同时,中国制造商向全世界提供低价产品。在本国,中国制造商通过本土优势,垄断中央政府对风涡轮的需求,并与西方专业公司签订技术发展协议,弥补自身研发能力的不足。例如,华锐和东方公司都与美国先进风能系统开发商风力技术(Windtec)进行合作。金风则单独收购德国Vensys公司70%的股份,并考虑在德国建造一家组装工厂。简而言之,中西制造商都在迅速实行全球化。要想在国外销售风力系统、提供服务,就必须在目的市场中占有较大势力范围。
这一战略差异令风涡轮产业酷似全球其他各类设备业——西方制造商领先于高性能段位,中国领先于低性能、受价格驱动的段位。
设备市场是由许多段位组成的复杂体,而维持设备市场现状的力量极不稳定。无论是在国际市场中占取太阳能还是风能技术优势,中西公司都正在积极努力,促使事态向对己方有利的一面发展。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