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
八大措施打造新增长极
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17日主持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与《关于加快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会议决定实施八大措施振兴东北经济。有关专家指出,相关政策的出台有助于打造东北经济新极点,对于整个宏观经济而言也将是非常大的提振。
“会议出台的政策措施条条切中要害,无疑将给东北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提振,一旦落实下去,会带来巨大的财政投入,不但会打造东北经济新极点,对于整个宏观经济也将有极大提振。”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陈秀山对本报记者表示。
会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完成好“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等。陈秀山认为,这些措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会带动生产、消费等一系列领域的快速增长。
对于这次出台的支持措施,陈秀山称之为“第二次振兴”。事实上,实施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获得长足进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指出,自2003年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3%。“十一五”前四年,东北三省经济发展速度列四大区域板块之首。
会议提出,要继续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支持高端制造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服务业产业。
“对于长期消耗资源导致许多地方面临资源枯竭的东北来说,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件大事。”陈秀山表示。
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也被放在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张国宝指出,东北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2:53:35,第二产业比重是全国最高的,且以重化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任重道远,发展旅游业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重要意义,将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佳切入点。
东部:
“十二五”主攻结构转型
2009年,国务院先后批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十多个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2010年,区域振兴仍将成为国家的工作重点,将有数个振兴规划获批。其中,东部将成为重点布局的地区之一。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已编制完成《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并上报国务院,一旦获批将上升为国家战略。
事实上,除已经上报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外,东部地区已经出台多个规划,包括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则汇集了浙江、江苏以及上海等多个省市。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早在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这一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河北省的8个地市,形成了“8+2”的规划模式。其中,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天津的加工制造与港口运输业、河北的原材料重化工以及旅游业等均有优势,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可以让三地的产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对调整经济转型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而三地的上市公司也有200多家,此规划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给投资者带来投资机会。
记者还了解到,发改委正密集调研,酝酿“十二五”规划起草方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责成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牵头,研究“十二五”规划中区域经济发展方案,专家论证会上初步将区域规划主基调定为平稳中调整转型。
各个省市也正在密集进行“十二五”规划讨论工作。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大讨论正在进行,上海市政协专门成立推进小组,精心组织委员讨论,委员们认为,应把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规划主线,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和民生发展等多方面统筹安排,处理好传统工业和先进制造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业转移中市里和市外、产业布局调整中区与区的关系。
据了解,“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11年至2015年,涉及能源、环保、工业、通信和信息化等具体领域的发展规划调研工作已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目前第一阶段即将完成。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