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薄膜电池业连遭重创 明年有望“咸鱼翻身”

发布时间:2010年9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


    但在一些薄膜电池厂商看来,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其中一些问题仅是外界的误读。


    “其实薄膜电池设备的昂贵是相对的。目前停掉的那些薄膜电池项目设备确实昂贵,因为都是从海外引进的。但像我们这样与国外企业共同研发自己做设备,则成本要低得多。”国内薄膜电池领军企业强生光电董事长沙晓林告诉本报记者,引进设备的话,折旧费用分摊到每瓦要0.3元多,而自建设备的折旧费用每瓦只要0.05元。


    此前,强生光电与美国第三大真空设备制造公司共同研发了全新技术的薄膜电池核心装备,已实现第五代薄膜电池生产线在中国的首次量产。


    至于转换率的问题,新奥光伏总经理万克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这不是一个超过10%转换率就更有竞争力的问题,而是在不同应用领域谁更有优势的问题。”


    他指出,薄膜电池在早晚、阴天等弱光条件下,仍可产生电能,因此,在同样地理和气象条件下,全年发电量比晶体硅电池高出10%—15%。而晶硅电池在温度超过50℃之后会有明显衰减。因此,在阳光照射强的地区晶体硅电池效果反而差。而薄膜电池在高温下只有微弱衰减,特别适合用于高温、荒漠地区建设电站。


    对于稳定性的问题,沙晓林向本报记者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薄膜电池稳定性并不差。“首先,非晶薄膜电池从研发成功到现在已有50年历史,经过了长时间的检验;其次,美国加州的一座薄膜电站已连续发电18年,目前仍在发电;其三,美国UL、欧洲TUV都对非晶薄膜电池进行过模拟测试,测试环境是连续85天在高低温箱中经受冷热转换,结果证明可以实现20年稳定发电;最后,德国慕尼黑再保险集团已对我们的薄膜电池保险20年,这也是经过保险公司论证的。”


    3 明年或迎拐点


    尽管近期连遭挫折,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一旦未来技术有所突破,或者多晶硅价格进一步上涨,薄膜电池仍有巨大潜力,“一个例子就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就是一家纯粹的薄膜电池企业,其所仰仗的就是独特的碲化镉技术”。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巡视员王勃华此前曾公开表示,当前国内薄膜电池企业超过60家,虽然比例仍不高,但作为新技术的代表,其能源转换效率正逐步提高,生产成本也在降低,预计今后比重会越来越高,并在未来发挥其自身优势。


    “尽管随着晶体硅产品的价格下降,薄膜电池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有所削弱,但公司仍对其倾注很大精力,并正逐步提升其竞争力。”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友对本报记者说。


    保定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文学也对薄膜电池的未来颇有信心,“薄膜电池相关技术仍处在起步阶段,技术进步的空间还很大,成本还能下降,我们应当对新兴产品给予足够的信心。”


    “薄膜电池很可能在明年迎来拐点。”沙晓林指出,目前多晶硅价格又开始节节上涨,使得薄膜电池的成本优势重新开始显现。另一方面,各国降低光伏安装补贴是大势所趋,而补贴下降意味着成本压力增加,这对晶体硅电池的冲击要远远大于薄膜电池,“补贴越低,对薄膜电池就越有利”。


    据他介绍,以非晶硅薄膜电池建电站的成本最低可以做到1200-1300万元/MW,而以晶体硅电池建电站,目前还很难达到这一成本线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