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太阳能光伏产业敏感神经:成败多晶硅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9日 来源:新财经

....


    疯狂上马之惑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在研究硅半导体材料时,惊异地发现:当在硅中掺入一定的微量杂质后,经太阳光一照,能产生电流,而且光能变电能的转换效率达到10%左右。就在这一年,贝尔实验室把硅半导体晶体切成薄片,在硅片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涂上少量的硼和砷,受阳光照射后,硅片涂硼的一侧即产生正电,而涂砷的一侧产生负电,将金属导线从正面和背面各引出一个电极,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光伏电池。


    也许,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不会想到,他们在实验室里的这一发现,在五十年后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到目前,晶体硅(包括单晶硅和多晶硅)仍然是最主要的光伏材料,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依然是太阳能电池的主流材料。


    但是,在2000年以前,全球对太阳能光伏产业并没有达到狂热的程度。台湾能源专家黄秉钧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八九年前,有一个朋友想投资建设一家太阳能电池厂,来征求他的意见。黄秉钧说了三点:第一,太阳能电池每年降价10%;第二,要实现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工厂要盖两年;第三,全世界的光伏市场集中在欧、美、日,且太阳能产业靠政府扶持,市场高度不确定。友人听后,放弃了投资计划。


    无锡尚德初创时的艰难,足以证明当时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状况。一位业内专家说:如果没有国际市场的突变,尚德将会是一个死亡标本。


    尚德奇迹般的起死回生,以及中国光伏产业的突然爆发,可能还要感谢一位德国人——德国前总理施罗德。2000年,施罗德政府出台《可再生能源优先法》,为太阳能发电行业提供巨额财政补贴,并不遗余力地推行“10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不仅给予无息贷款,还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居民发电二十年。


    施罗德的政策,不仅激发了德国家庭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他推动了德国乃至全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


    黄秉钧后来遗憾地说:“我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朋友,如果当初那家太阳能电池厂能够投资,现在他也许已是亿万富翁了。”


    不过,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善于跟风和效仿,无锡尚德的成功,带动了一批国内光伏企业的崛起,南京中电光伏、阿特斯、天威英利等十几家涉足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公司纷纷实现了海外上市,这些光伏产业的先行者们,个个身价倍增。


    2008年之前,国际多晶硅价格一路飙升,从2001~2003年的25~40美元/千克,上升至2008年480美元/千克的最高点,业内当时甚至有“拥硅者拥天下”的说法。在暴利的驱动下,国内企业纷纷涌向多晶硅领域。2007年,国内25家上市公司针对新能源领域的156.7亿元的投资中,多晶硅项目就包揽了其中的1/3,投产量达4000吨以上。


    各地方政府也直接以补贴、税收优惠和返还、宽松的信贷政策和审批政策,鼓励光伏产业的发展。顺德千亿产值光伏产业园、锦州千亿光伏产业园、常州天合光伏产业园、上海光伏产业园……这些宏伟的产业蓝图,把中国多晶硅投资推向了高潮。

4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