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中国光伏产业困境:是产业革命还是镜花水月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5日 来源:Solarbe.com

....


    技术掣肘,低碳环保还是“两高一剩”


    多晶硅是目前生产光伏电池的主要材料,2009年中国多晶硅产量呈现井喷式增长,达到1.4万吨。该数字约为2008年的3倍,2007年的5倍。理论上国产多晶硅已经可以满足国内5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制造需求,结束了硅料全部靠进口的时代。然而,中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国内已投入量产的硅原料生产方法基本上都是西门子法或改良西门子法,使用改良西门子法提纯多晶硅,每千克产品就要耗电多至300度,并产生多至15 千克四氯化硅等有毒副产物。如何更清洁、廉价生产硅原料的核心技术被Hemlock、Wacker、MEMC、Tokuyama、SGS、ASimi和 Mitsubishi等七家国外公司垄断,对中国公司进行技术封锁。目前即便是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多晶硅生产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达到Hemlock和 Wacker的两倍以上。作为低碳经济代表的光伏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多晶硅生产却甩不掉“高能耗,高排放”的帽子,实在是有些尴尬。


    抛开环境因素,国产硅料的纯度和品质也只是差强人意。用作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纯度必须达到99.9999%至99.999999%。在中国,大企业和小厂之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有效供给下游产业。所谓国产硅料满足50%以上太阳能电池制造需求也仅仅是个理论数字,国内企业仍需大量进口高纯度硅料来满足生产需求,而过剩的相对低纯度的硅料则难以消化。


    实际上,2009年官方即认为光伏多晶硅将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而部分收紧了银行贷款(年产能不足3000吨或生产过程不符合环境规范者将被限制银行贷款)。步入2010年,关于多晶硅是否是“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争议从未停止。前一阵风传中国政府已低调冻结了光伏多晶硅厂的公开发行(IPO),以期提高准入门槛,引起市场一片喧嚣。虽然证监会出面澄清该报道不实,但与此同时从政策层面限制多晶硅产能的传言仍然此起彼伏。7月下旬,国家能源局证实《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审批,据悉该规划将“加快推进水电和核电的开发建设”作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而关于光伏产业的表述为“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由此不难看出政府对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等产能存在争议的产业仍持谨慎态度。


    就目前而言,原本带给人类“清洁、免费、永恒”能源的光伏行业却因技术之殇而多少蒙上阴影。技术不足所引起的结构性过剩与空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眼下关于多晶硅生产 “发展迅速还是刚刚起步;产能过剩还是一片空白”巨大分歧的根源。

5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