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体现着政府的发展观、政绩观和利益观,环境质量的高低检验着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各地政府要把环境保护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上,采取切实措施,加大防治力度,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各地政府应该警醒,环境保护是预防污染事件发生的重要“防火墙”,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环保部门的意见
俗话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环境污染事件给群众、政府、社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事发地政府应该有切肤之痛。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严峻,很多地方存在着类似的污染隐患。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各地应该从这几起污染事件中吸取血的教训,从源头预防污染事件发生。
李克强副总理日前在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当前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强化重点污染治理,组织开展环境问题排查,集中整治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污染,努力消除各种环境隐患,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和身体健康。各地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促进发展,保护环境就是政绩。经济快速发展给环境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反过来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大。当一个地方生态环境崩溃了,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从古到今,在世界文明的演进中,不乏因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经济衰退、民族迁移、文明消失的事例。一届政府、一个领导班子,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任内的政绩竭泽而渔,而应该从确保可持续发展出发、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防治污染,保护环境。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出了坚持环境优先、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等一系列重要决策,并在政绩考核方面进行了实质性探索。例如,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提出,用“绿色考核体系”代替传统的GDP考核,绝不要毁坏生态、遗患子孙的GDP。今年,富阳打破单纯的“GDP竞赛”,抓经济增长的“加法”是政绩,解决民生困难、生态环保问题的“减法”同样也是政绩,取消了山区乡镇招商引资指标、经济指标。各地要建立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制度,摒弃GDP至上的观念,转变发展方式。
政府要充分尊重环保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建立预防污染事件的“防火墙”。环境保护是一项防止污染项目上马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但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往往很无奈,意见和建议没有人听,污染项目相挡也挡不住。一些地方政府假如能够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在布局生产力时能够充分尊重环保部门的意见,就不会有选址不当、决策失误的问题;假如一些污染项目在引进之初,能够认真执行环评审批建议,就可以把问题项目挡在门外;再假如能够支持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对一些严重违法企业采取关停措施,问题企业就不会在地方保护主义的纵容之下放松管理,最终酿成污染事故。正因为这一道道关口都没有把牢,才造成了纵虎为患的结局。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放过了环保这一关,将给环境安全带来极大风险;把牢环保这一关,就给自己增加了一道安全阀。
污染事件是警钟,提醒我们重经济轻环境、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贻害无穷,必须加快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污染事件是镜子,照出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差距,必须进一步加大防治污染的力度;污染事件是活教材,告诉我们以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路子根本走不通,必须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