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低碳城市模式
庄贵阳表示,总结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首先是局部尝试性,比如上海的世博园,以世博园建设为契机,在规划、选址到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贯彻低碳理念,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还有就是特色产业型,比如保定新能源产业,形成了光伏、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体系;还有系统规划型,比如吉林市发布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赵村众多产业中的关键行业,通过产业的带动作用,实现经济的发展。并改善产业结构、降低能源强度,从而实现低碳转型。
2010年,国家基于地域平衡的考虑,确定广东、辽宁、重庆、贵阳等五省八市为低碳试点,希望这些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积累不同的经验,国家发改委还要求这些城市制订发展规划,建立监测体系,制订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或者是引导低碳消费等等。
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对发展低碳城市的不同理解,中外低碳城市建设模式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就需要从点到面,从城市内部的一两个方面尝试,逐步走向以全市、省为单位,全方位实现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国内经济发达的深圳市,虽然人均碳排放在全国做得很好,接近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但是在碳生产力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这五省八市中,经济发达的城市除了要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还要从消费等层面下手,比如以交通建筑为切入点基础低碳城市的建设,中国这么多的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就需要从基础工作做起,建立完备的能源和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使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和措施更具有科学性。
北京市石景山区投资促进局局长徐涛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首钢整体搬迁为石景山腾出很多的土地,在建设绿色生态石景山,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就面临着现有钢铁厂的保存和拆除与发展的问题,需要城市的发展政策和低碳政策进行协调,实际上就是低碳经济产业如何与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如何协调的问题,是低碳城市的政策措施更科学就需要在发展低碳城市时更重视发展低碳产业。
探索低碳城市建设模式就需要明确发展低碳城市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谢玉红认为,建设低碳城市的最大挑战是需要资本投资于低碳城市建设。
庄贵阳表示,最大的挑战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尽快建立一个投资监测和考核的体系。
北京绿创环保集团首席技术官吴显亮先生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最大的挑战是幸福观的问题,即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吧每个人的观念融入低碳环境中。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秘书长郝淳先生则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最大的挑战是政府和民众如何转变观念适应低碳社会建设。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