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出现拐点
2009年7月,环保部等4个部委联合公布了2008年全国污染物减排的完成情况:与“十五”末期的排放量相比,环保考核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分别下降6.61%和8.95%。这在环保人士看来是了不起的成绩。因为这意味着,我国有可能首次完成“五年计划”中的环保任务。
在以往的“五年计划”中,都有关于污染物减排的目标,但遗憾的是,过去十个五年计划中,环保任务从未完成。“十一五”规划中的环保任务是,到2010年,我国的主要污染物要比2005年消减10%。有专家乐观地预测,如果照2008年的减排速度,我国不仅能在“十一五”末期首次完成环保任务,而且有可能提前一年完成二氧化硫的减排任务。
从过去几年公布的数字看,“十一五”的第一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完成减排任务。减排的拐点出现在2007年。当年,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出现下降势头。
在环保部总量司司长赵华林看来,2007年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有其必然性。因为从2006年下半年起,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首先,由环保部代表国务院与各省签订了责任状,污染减排被明确为地方长官的责任;其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减排的考核文件,其中,完不成减排的官员不仅要被问责,还要向国务院作出说明;环保部门还将对该地区实行区域限批,暂停当地新建项目的环评审批。
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地方治污的积极性。有的地方甚至要求,未来3年,减排任务不达标地区的官员不得调动、升迁。污染治理资金也前所未有地充裕。赵华林介绍,2007年中央财政设立了污染减排专项资金,总投资24亿元,加上其他方面投入,中央对地方的投资共达32亿元,是2006年的4.2倍。
其实,在业界专家看来,“十一五”有可能首次完成环保任务,最重要的原因是政绩观的转变——以往只重GDP,现在更综合考虑生态环保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保成公众时尚
9月初,一个小型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一家酒店举行,中方代表都没有穿西服、打领带。中方的一位代表首先发言说,“我们今天没有着正装,不是对客人的不尊重,而是我们中国正在倡导夏季空调不低于26(摄氏)度的理念。”外方宾客们听罢,纷纷脱下了西服外套。
其实,我国执行“夏季空调26(摄氏)度”的制度已经有好几个年头。2004年,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向公众发出该号召,之后又有几家环保组织响应。更可喜的是,两年后,政府部门发文,要求商场、写字楼、政府机构办公室夏季要执行空调不低于26摄氏度的政策。
过去数十年间,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也在觉醒。现在,公众的环保诉求可能会改变政府部门的决策。典型的案例是2005年的圆明园铺膜事件。
2005年春,从西北来北京出差的教师张正春发现,圆明园的湖底正准备要铺上一层塑料膜,这被环保界批判为有违自然规律的做法。这一问题迅速在媒体和更多环保人士中发酵,并被当时的环保总局所关注。当年4月13日,我国举行了首场环保公众听证会,让公众对圆明园的铺膜事件做环境影响评价。最后,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圆明园管委会根据公众的建议进行调整。
在业界看来,公众环保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根源是,政府有越来越多的渠道公布与环境相关的信息。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决定从当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开始,每天都公布全国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这一决定出台前曾引发业界探讨。反方担心,环境质量的信息公布后,如果某一天的空气质量不好,会不会引起社会的不满?但事实上,公众以平静的心态接受这类信息的公开,环境信息公开的步伐随后越迈越大,现在空气质量状况不仅有当天的指数,还有未来的预报。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把信息公开当作是老百姓对环保工作的监督。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