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额之困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1111)董秘黄斌表示,像国航这样属于国家的企业,政策来源于政府,政府没有明确的说法的话企业也无从谈起。“我相信政府的管理部门和行业的相关机构,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准备,他们比我们了解得更清楚一些。”他对时代周报说。
早在2009年,国家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就曾代表中国民航业对EUETS持反对意见。
据了解,中国民航局此前曾两次以民航局局长的名义致信欧委会,郑重表明中方立场和严重关切。明确表明反对欧盟的这种单边行动,并保留进一步采取必要反制措施的权利。
但面对欧盟的强硬立场,作为国内拥有最多国际航线网络的航空公司,拥有13条欧洲航线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已经在2009年10月向欧盟主管机构提交了ETS监测计划,并已得到批准。
安永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部门合伙人唐嘉欣表示,如果2010年的监测工作没有做好或者没有做,将有可能出现2012年航空公司没有分配或仅分配到少量免费配额的情况,那么一家航空公司就有可能面临需要花费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人民币购买大量排放配额的尴尬局面。
据唐嘉欣讲述,排放监测报告不但要航空公司自己写,还需要欧盟认可的独立第三方来出具核证报告,以证明企业的排放报告是真实的。这对航空公司来说是比较有挑战性的事情,因为以前没有应对过这种事情。
假设以100吨燃油消耗产生2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计算的话,一家中国的航空公司一年内所有在欧盟境内机场起飞或降落的航班班次达到5000次的话,就会产生1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这家航空公司没有申请到欧盟的免费排放配额,那这100万吨的排放都需要花钱来买—按国际市场价格最低每吨10欧元来算的话,大约需要1000万欧元,即1亿元人民币。
唐嘉欣对时代周报表示,购买100万吨排放配额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如果航空公司做好应对,比如说从欧盟获得95万吨的免费排放配额,那只要购买5万吨排放配额就可以了,这样的支出就会少很多。
“如果排放配额购买不足,就要承担欧盟的高额罚款,达到每吨100欧元,而且以后趋势是罚款会越来越高。”唐嘉欣说。
中国式应对
“中国民航并不反对基于市场的措施,但认为技术措施是当前减排的主要工作和优选路径,与其花钱买排放,不如脚踏实地减少航空排放。”曾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中国民航局节能办官员马湘山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尽管中国航空业一直没有统计为EUETS而支付的具体数字,但随着中国航空市场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将目光投向了国际航线,欧盟成为它们最看中的市场。
现在,EUETS像一道隐形的屏障,使得航空公司对欧盟市场的热情逐步降温。据一笔粗略的计算显示,以国航为例,它可能要为涉及的欧洲航线开出一张4.67亿美元的碳排放支票。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