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电压穿越是指电网故障或扰动引起风电场并网点电压跌落时,在一定电压跌落的范围内,风电机组能够不间断地并网运行,直到电压恢复如常,从而维持电网稳定。低电压穿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负荷稳定对电网至关重要,一个负荷的切除可能产生更大的扰动从而让事故进入恶性循环。
电监会出具的报告也应证了这一点,报告指出,三起事故的起因都是电网设备故障,但是风机多数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是事故扩大的主因,也是当前风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杨俊乾指出,虽然酒泉地去事故多发,但是一旦有同样的诱因(短路导致的低电压),很难保证类似的事故不会在其他地区重演。
本报记者随后致电了一些风电企业,这些企业均表示他们目前生产的机组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之所以出事是因为“机组老旧”和“风电场改造未完成”等因素。但据本报记者测算,4月17日脱网风机的平均功率为1.43兆瓦,而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资料,我国风电机组的平均功率突破1.4兆瓦也就是2010年左右的事,因此不难看出这批风机恐怕并不能称为“老旧”。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对本报记者表示,其实单纯实现“低电压穿越”并不是什么技术难题,几次事故脱网的大部分机组也都具备该功能,只是当时因处于调试期,这项功能并未启动。
杨俊乾则认为,虽然某些机型的确通过了电科院的低电压穿越测试,但并不代表每台机组都能满足同样的要求。
“不是我们不达标,是标准不够合理”
“比起电网,我们的话语权太小了,所以责任都往我们头上推。”
“不能否认有部分机型通过了低电压穿越实验,但是在机组上没有体现。其实说白了,是钱的问题。”一位近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风电场运营商对本报记者表示。
瑞银证券董事、电气行业分析师戴骏对本报记者表示,采用直驱永磁技术的风电机组由于本身具备离网的自我保护功能,低电压穿越改造技术简单,成本较小。而一些采用其它技术路线的机组可能会面临高昂的改造成本。
“因为这不是加一个模块就解决的,之中很复杂。比如你加进了电阻,就要考虑散热,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个系统工程,也是风机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戴骏说。
来自中国风能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近八成的风机都不是直驱永磁型,按戴骏的说法,这意味着近八成风机的改造难度较大。
据戴骏测算,如果按照每台风机增加45万元改造成本来计算,一台1.5兆瓦的风机成本将上升10%。而一位国内排名前三的风电运营商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近年严重的弃风现象,已经使得风电产业的利润率由最高时的12%以上下降到10%以内,关键设备成本10%的增加对他们无疑是不小的包袱。
然而,原因仅此而已吗?随着记者采访的深入,事情的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来。
“花不花钱是一回事,该不该花是另一回事。不是我们达不到标准,是标准不够合理。我们本来就对新国标很有意见。”“2·24事故”之后,一位风电业人士急切地对本报记者表示,“电监会的事故报告也几乎全部把板子打在设备商身上。撇开电网自身的短路故障不说,第一次电网低电压时,是有一批机组没有实现低电压穿越,但是之后继电保护为什么没有及时启动?为什么又高电压了?高电压也是我们的责任吗?再有,我们国家的低电压穿越标准借鉴了欧美的标准,可是这些国家的风电消纳都接近网端,而我们是大风电基地,远距离传输。改造都要花钱,那是要求每台机组‘穿越’更具经济性,还是风电场和电网统筹规划无功补偿更具经济性?比起电网,我们的话语权太小了,所以责任都往我们头上推。”
对此,电力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周孝信对本报记者表示,电网比较强的时候系统对无功补偿的要求并不高,而电网弱时则相反。“国外的风机电压跳了不一定会升到那么高,但是电网比较弱引起电压波动是必然的。”他表示,在风机脱网之后,由于负载被切除,电网电压会波动,如果想抗扰动,的确可以在电网侧加一些无功补偿的设备,也可以在风电场做一些无功补偿。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