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品牌故事 » 正文

张铁军:翡翠行业的偶像 20亿建“玉石皇宫”

发布时间:2011年5月18日 来源:互联网

....

  于是,他就怀揣着做3年铜匠攒下的钱和当时唯一能找到的专业杂志《文物》,一头扎进了古玩市场。“我是当地人,人熟地熟,向同乡收购东西自然要比城里人方便,而且收购翡翠等玉器比做铜匠更容易赚钱,所以我就做起了旧器收购、转卖。做这活不费体力。”张铁军笑着说。这样一做,就是8年。

  刚入行时,自然有赔有赚,但慢慢地收入逐渐增加。8年的岁月,让张铁军完成了原始积累。

  这8年,张铁军赚了不少钱,但知识似乎获得更多。几千个日子里,见到的、听说的、学来的,太多太多……所有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十六年,悟到转型真谛

  收了8年的古玩之后,中国的珠宝古玩市场已经开始逐步放开,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多了。聪明的张铁军很快意识到再沿着以前的路走下去,自己的优势很快就会没了。

  权衡一番之后,张铁军选择了更多人喜欢的翡翠,“选择专业做翡翠是有偶然性的。”张铁军谈起了那段至今让他还有些吃惊的“发迹史”。

  “在1984年,他听说一个朋友放菜籽到云南,看到那里有个交易翡翠的市场,有一些是缅甸人,翡翠的毛料和半成品都有。那时他早就知道翡翠出于缅甸,他就马上和那个朋友一起到云南瑞丽去看看。”张又心告诉记者。那一次,张铁军买了价值5万元的翡翠,回去加工后,一转手销售便赚了27万元。“如此高的利润,连他自己也想像不到,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就这样,乘坐了3天的火车到昆明,在险恶的山路中坐2天的汽车到云南瑞丽,用1个月的时间进一些翡翠原材料和半成品,然后返回后进行加工制作,再卖给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黄金珠宝商店,供他们去做黄金镶嵌翡翠首饰……每两个月做一笔生意,一次一次的循环,让张铁军在1985年到1992年的8年中,挖掘了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

  “我最佩服他的,就是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于他认定的目标,他都会玩命地干,不做好、没结果,他肯定不罢休。”张又心告诉《浙商》记者。

  资本积累得差不多了,1992年,张铁军在上海珠宝商场租赁了柜台,开始自己的翡翠加工、零售业。

  做了两三年,张铁军又发现,仅靠自己的实力、靠几个柜台,要在先辈云集的珠宝行业内谋得一席之地,要“玩转”上海这个地方,并且不断壮大,他的营商之道就变得非常重要。

  于是,他开始找“靠山”。

  “找对人很重要。”张铁军的语气很果断。

  张铁军首先请来了有60多年珠宝首饰经验、在上海久负盛名的原上海文物商店珠宝专家郑留光老师。“在当时,我比较有超前意识,20万元年薪,重金聘用了人才。”张铁军说道。

  没有属于自己的商场就如同没有庙的和尚。与此同时,他承包下了始建于同治年间,将近100平方米的百年珠宝老店——珠玉汇市,专门做翡翠。“双管齐下,我请郑老师与我合作,由于郑老师在上海珠宝界有着德高望重的地位,在无形之中,便一步跨到了上海珠宝业的顶层。”张铁军再显霸气。

  1999年,趁珠玉汇市拆掉重建的机会,张铁军又将珠玉汇市的牌号及其1000平方米的房地产,全部揽入了自己囊下,并开始以自己的名字作为产品品牌,真正开始了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

  至此,张铁军完成从商人到企业家的真正转变。

  “买下了这里,我的心定了,这也成为了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张铁军笑言,“我有了自己的地盘,我的地盘我作主。”

  一般来讲,做翡翠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做原石,第二阶段是做加工批发,然后是零售,产销一条龙不是谁想做都能做的。相石的能力、加工的技术、资金的实力、零售业的经验,少一样都不行。而且,做产销一条龙,资金链很长,没有5亿-10亿元,很难运转起来。

  张铁军现在的投资大约是20亿元,仅材料就占了10亿多元。“整个中国也可能就我一个人在这样做翡翠。”张铁军的“狂妄”又一次展现得淋漓尽致。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