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投资是指投资于气候变化领域资产或开发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衍生品的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业务。具体的低碳投资业务有投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产品、开发天气衍生品与巨灾债券、建立碳基金、为碳排放交易体系提供交易服务、投资低碳技术与低碳企业。
低碳投资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表现为:帮助企业消除低碳生产模式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经济和管理障碍,帮助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CO2排放;对具有市场前景的低碳技术进行商业投资,拓宽低碳技术市场;开发新的低碳领域金融衍生产品以规避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低碳金融还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金融制度安排———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的发展主要是作为清洁发展机制的供应方与逐步探索自己的碳市场两个方面。
《中国企业报》:低碳金融催生了“绿色信贷”,这方面发展的情况怎样?
杨志:“绿色信贷”指的是在信贷审批中,对高耗能、高排放和落后产能行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实行企业名单制管理,控制、减少或不提供贷款。目前,兴业银行(601166)、工商银行(601398)、招商银行(600036)、建设银行(601939)、交通银行(601328)、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银行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绿色信贷政策和判定标准,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加大“绿色信贷”和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
中国处于世界碳市场产业链底端
《中国企业报》:目前,中国的碳市场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杨志:在世界碳市场上,中国主导了清洁发展机制的供应方,但在全球碳市场上仍然缺少话语权,处于产业链的底端。
截至2011年4月1日,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为2947个,中国为1296个,占其中的43.98%(见图1);截至2011年4月2日,执行理事会签发的核证减排量为576398435吨CO2,中国为318649077吨CO2,占其中的55.28%(见图2)。这两项衡量一国清洁发展机制规模的数据都反映出中国是目前卖方市场的主导。
截至2011年4月2日,中国在联合国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量最大,占了79.85%,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这类项目开发的方法学简单,额外性易于确定,项目申报批准率高;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正处于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数量增长迅速。
表面上看来,中国主导了清洁发展机制的供应方,实际上,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隐患已经浮现出来,在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的同时,中国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
中国所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它们的金融机构包装、开发,作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例如世界银行分析,根据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碳信用额的供求空间,预计未来欧盟配额的价格在35—48欧元,而核证减排量只有在12—20欧元。两者实质都代表1吨CO2减排量,但是存在着巨大价差。碳市场核心的话语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中国提供了产品,但产品的标准和评估都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中国没有自己的交易体系,没有定价权,也没有完善的碳交易机构和人才,这里面包含着重大的系统风险和隐患。这就像中国为发达国家提供众多原材料与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再出售给中国高端产品一样,它们轻而易举地赚取了“剪刀差”利润。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