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之争根本不存在

发布时间:2011年7月5日 来源:汽车商报

....


  谁冷落了混合动力车


  通过相关报道记者发现,有关混合动力车不是国家重点发展目标的“谣言”,源于一些媒体对去年实施的《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的解读。该《通知》规定,对纯电动汽车和插入式混合电动汽车的补贴分别达到最高6万元和5万元,油电混合动力车却被归于“节能汽车”类别,只给予3000元的补贴。


  正是这3000元的补贴,让混合动力车与纯电动车在一些媒体眼里有了“天壤之别”。但前面的“插入式混合电动车”的“混合”二字被无限缩小了,“电动”二字被无限放大了。


  对此,张相木解释说:“所谓的国家不支持混合动力车,只支持纯电动车的说法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混合动力车的范围很宽泛,比如弱混和强混同属于混合动力车。而弱混的实现成本相对较低,只有几千元,所以将弱混划入了节能汽车,而强混实现技术较难,成本较高,所以给予5万元的政府补贴。”
“我个人认为,根据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目前,一方面我们应该着重发展弱混,因为弱混技术上实现起来比较容易,而且成本也比较低。”身为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身份的陈清泉并不回避混合动力的优越性。


  “从技术层面上讲,现在大家所谓的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纯电动等技术路线车型,其实80%以上的技术、80%的零部件都是相通的,比如能量储备单元、驱动单元、控制单元,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对立的技术路线是不存在的。”甄子健进一步解释说。


  对甄子健的观点,北汽新能源公司总工程师廖越峰也表示赞同,他说:“北汽集团之所以将发展重点方向放在纯电动车上,是因为一方面考虑像丰田这样的国际巨头一直在研发混合动力车,已经有了丰富的技术经验,我们再去搞,追赶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混合动力车与纯电动车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搞纯电动车搞出一定成果,回过头来再搞混合动力车,那么我们也会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


  瓶颈难解


  “新能源汽车产业实施十年来,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依然有不少技术问题仍待突破。电池例来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但里面占30%成本的(质子)交换膜,中国还没有一家企业能生产,完全需要进口。”工信部部长苗圩曾如此表示。


  据了解,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很多技术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业内专家指出,现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技术问题。


  有些人认为,就电池而言,最好的是锂离子电池。目前理想的状况是能量密度每公斤200瓦时,理论上这是磷酸铁锂的最大极限了,再想加大密度几乎不可能。而现在即便想达到每公斤150瓦时的标准,做起来难度仍然很大。


  另外,在安全方面,电动车的电压通常为100—600伏,当电动车掉进水里,如何保证乘客不触电,也是解决的难点。


  而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甄子健认为国内的部分企业也不够重视,“据我了解,日系企业研发电动汽车的人大概是500—2000人,并且全是经过多年汽车开发研究的高级人才,这样的团体就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从国际角度上看,欧洲和美国虽然略逊于日本,但开发的力度与日本大体相同。而中国企业的开发人员大概只有5—150人,最多不过200人,多数还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像这样的研究团体的核心竞争力与日本相比差距是很大的,所以,就当前的形势,我国面临的竞争压力还是相当大的。”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