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
万亩荒滩铺60厘米厚客土
“你看这片树林,草丛里都是鹅卵石。”昨日,在延庆县龙庆峡附近的京津风沙源治理现场,延庆县园林绿化局副局长王淑琴,指着树下遍布的西瓜大小的鹅卵石说,“在这里种树不容易,我们在这片1.6万亩的荒滩铺上了60厘米厚的客土。”
王淑琴说,这里原来是龙庆峡中的河流冲击形成的荒滩。上世纪80年代,随着北京市大规模建设,这里成为沙石原料供应地,承包商们在荒滩上挖了30多个沙坑,最大的600亩,约为60个足球场,30米深,相当于12层楼。她说,治理前这里是一个沙源地,每到刮风天就飞沙走石,2003年,这里禁止再挖沙。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开始后,当地先从其他地方运来土壤,在原有地表铺上60厘米厚的“客土”,在树种的选择上,延庆县园林绿化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颇费了一番脑筋。“既要降低风速、留下沙尘,起到治理风沙的作用,还要抗旱、抗贫瘠,在这片土地活下去。经过试验,我们选了杨树、榆树、刺槐等本土树种,它们树冠大,能明显减弱向北京城区吹的风速,风速下降,裹挟的沙尘就会落下来。此外还有沙棘、沙枣等从内蒙古干旱地区引进的经济作物,促进农民增收。”王淑琴说。
王淑琴说,京津风沙源治理后沙尘天气数量明显减少,2005年,延庆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76%,去年是83%,达到302天。
- 对话
“枯枝做燃料省钱又增收”
对话人物: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副主任胡俊
新京报:治理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胡俊:开始造林时,一亩地国家掏50元,北京市配套250元,但很多地区种树环境太艰苦,这点钱不够。到2005年、2006年,国家和北京市的标准提高了,荒山造林每亩3000元,爆破造林5000元,推进速度比较快了。
新京报:一些地方年年种树年年死,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胡俊:新树种下去我们要管三年,然后再移交地方。我们充分发挥当地百姓的积极性,让他们做护林员,每人每月给440元,村民们参与热情很高,有的村甚至抓阄决定谁当护林员,每年一换。
新京报:京津风沙源治理下一步如何进行?
胡俊:十年治理,北京的荒山已经不多了。今后要发展生物质能源,在工程区所在的6个区县建加工点,把树林里的枯枝落叶加工成燃料块,可以烧火做饭取暖,比用煤便宜。同时要发展林下经济,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记者饶沛)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