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耗高舒适度成为建筑理念
低碳建筑是不是意味着要牺牲一定的舒适度呢?张元端表示,对现代建筑的基本理念应该是实现“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能源,尽量减少能源与资源浪费。“新建建筑必须是节能建筑,楼顶都要装太阳能吸热板、雨水收集装置和冷热空气交换器。”
由此看来,不牺牲舒适度的前提下实现低碳节能要靠科技助力。“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要配套发展与节能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并逐步向标准化、系列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张元端说。
他进一步表示,特别是节能,采用单项技术往往难以奏效,要对建筑“从头到脚”采取配套技术措施。例如,单单采用外墙节能措施还不够,应同时采用新的门窗节能技术,并改进采暖技术。目前建筑物的外窗户越开越大,成为传热和散热的薄弱环节。国外已将节能门窗的重点放在“整窗”上,节能手段包括低辐射玻璃、惰性气体充填双层玻璃、阳光控制膜玻璃和暖延边技术等。同时,采用遮阳技术,既简便又价廉,应给予重视。采暖技术也要加快改进,除推行分户独立供热以外,地板控温系统亦有其优势,冬天可用来采暖,夏天也可用来降温,而且能耗很低,值得推广。
那么,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低碳建筑、生态住宅是否享受得起呢?记者了解到,一些低碳技术和产品的价位相对较高,有的还对安装有种种限制等等。
张元端告诉记者,目前住宅小区都很喜欢用生态、节能等理念。但实际上一些小区在提高住宅的隔热保温、节资、节能性能方面下的工夫很不够。讲“注意力经济”多,讲“循环经济”少,华而不实的建筑屡有发现。“其中的一个误区是认为低碳建筑、生态住宅、节能住宅就意味要采用昂贵的新技术、新材料。而实际上,为了实现生态、节能的目标,固然可以采用高新技术,但采用简单、适用技术也能够建成生态、节能住宅。”
在他看来,建设生态、节能住宅,并不意味着高技术、高成本,在目前的尚欠发达的经济水平下,完全可以利用简单、适用技术,通过各个专业的密切配合,实现生态、节能的要求。“发展和推广低碳建筑科技,应主要以惠及广大普通居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大众化、普及型的住宅,不宜提出“采用高科技”的要求。而是要求尽量提高科技含量,特别是包括太阳能利用在内的普及型、低成本、高效率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实用技术和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倡导用“低投入、高产出”的方法来实现建筑节能和居住环境改善的目标。
张元端认为,引领低碳建筑的科技,不一定要求是“高科技”。因为它必须能被广大消费者所掌握。所以,必定是一种大众化的新科技,是一种普及化的新科技,人人都能掌握的新科技。“当然,我们也需要开发一些代表我国住宅科技水平的高新住宅科技,在条件许可的少数场合下予以应用。”
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要加快立法
栗德祥提出,低碳发展路径大体有三个主要层面,除了低碳技术层面外,还有运行管理层面和低碳行为层面。其中,在运行管理层面,要强调提高城市和建筑的运行效率,全面提升城市建设质量。
张元端进一步提出,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要加快立法。他介绍说,从世界范围看,绿色、生态建筑观念的确立,经历了四个阶段:节资节能阶段、注重生态阶段、环境量化阶段以及法规强制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始,由于深切认识到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以及一部分资源、能源在大量使用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严重性,世界各国纷纷强调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一些发达国家组织起来,共同探索住宅和其它建筑节资、节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世界各国在住宅和其它建筑建设中愈来愈重视生态环境的营造和保护,建设了大量以“生态”、“绿色”、“健康”为理念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旨在创造一种能够保持住宅和其它建筑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而不破坏其生态平衡的环境,创造一个能够保持和改善人类赖以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空间。
在环境量化阶段,由于发现很多住宅和其它建筑的建设,还只是停留在绿化、美化的表层,把“绿色”等同于“绿化”,而尚未涉及“生态”、“绿色”、“健康”的深层次丰富内涵。于是,近年来各国纷纷提出住宅和其它建筑生态环境的量化指标,研究制订评价体系。
就我国而言,近些年有关主管部门先后印发和颁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使用规则》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等。
不过,张元端提醒说,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不可能完全靠自发地开展,必须使之带有法规的强制性。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工作还比较滞后。有关部门已颁发了一些建筑节能管理的部门规章,但强制性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由国家立法,由政府主导,以法制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既要有强制性的法规政策,又要有具体的奖惩规定,加紧从环境量化阶段向法规强制阶段推进,使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