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杜风光介绍,天冠集团计划今年年底完成万吨级工艺、设备的定型工作,为纤维素乙醇规模化复制做好前期工作。
对纤维素乙醇这种影响国家能源未来发展的重大技术,中科院研究员马延和认为,决策者要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本国实情,以市场为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建立财税政策保障体系和弹性亏损补贴机制,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把培养引进人才作为突破口,提高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率。否则,过去失败的教训会重新上演。
寻找生物柴油新原料
发展生物柴油,技术不是问题,占成本70%-80%的原料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欧美生物柴油主要以大豆、菜籽毛油为原料,成本高昂。中国食用油短缺,不允许使用大豆、菜籽油作原料,2008年中国进口3700万吨大豆和814万吨食用植物油。目前中国生物柴油的原料以废弃油脂为主,虽然原料来源相对广泛,但是来源地分散,收集成本高,并不适合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所以许多投资者正在考虑以木本油料作物作替代。
本次《政策》也指出,“生物能源领域要加快培育速生、高含油、高热值、高产专用能源植物品种”,“积极开展以甜高粱、薯类、小桐子、黄连木、光皮树、文冠果以及植物纤维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生产试点”。
目前中国有数十家生物柴油企业,产能超过200万吨/年,由于原料价格暴涨导致企业微利甚至亏本,实际开工项目较少,年产量仅10-20万吨。另外,产量少,质量也参差不齐。中国尚未制定促进生物柴油销售和使用的相关政策。虽然2007年5月正式实施了国家生物柴油质量标准(BD100),但生物柴油和化石柴油的混和国标(BD5)还未出台,生物柴油销售至今未能进入公共加油站系统,产业发展缓慢。
由于农业生产、城市公交主要消耗柴油,中国自然是柴油消费大国。国产柴油量不足,无法满足国内柴油消费需求。为适应中国特殊的燃料消费结构,特别是春耕和秋收之时,国家要求炼化企业必须提高柴汽比。2007年柴汽比已从1997年的1.41提高到2.06,柴汽比不断上升给炼化企业带来巨大经营压力,因为生产柴油企业不赢利,柴汽比提高,企业收益下降。
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将在一定程度增加柴油供应,提升柴汽比,减少“柴油荒”发作的次数。山东生物柴油集团(简称山柴)生产规模位居国内前列,年产能10万吨。山柴董事长方才臣告诉《中国投资》,生物柴油最大瓶颈是原料。为破解原料难题,他近年多次出国,遍寻产油高的良木,最终决定在巴西投资种植含油量高的棕榈树。另外,山柴还在山东聊城黄河古道的沙荒地上大面积种植黄连木和文冠果。此举不占耕地,还可带动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得到了地方政府支持。
方才臣还透露了他的苦恼:从成品油价格改革后,过去鼓励生物柴油发展,国家未征收消费税,而现在开始征收,每吨920元。“太重,企业受不了!”据他了解,这项新政策,让许多企业停产或转行。他另一个迫切愿望是,希望国家尽快出台BD5国家标准,让产品进入主流销售渠道。
对于生物柴油原料问题,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谭天伟教授找到另一条道路:把发展生物柴油与环保、循环经济联系起来。他告诉《中国投资》,生物柴油原料不能局限于能源植物上,工业废水也可以成为原料。目前,谭天伟与山东一家淀粉企业合作,通过先进技术提取废水中的油脂作生物柴油原料。原来淀粉厂处理废水每吨需花4.8元,废水化身原料后,不仅污染解决了,每吨废水还倒赚3元钱。
据谭天伟透露,该项目已得到科技部支持,下一步将建设60万吨的工业化示范装置,争取能得到国家发改委产业化示范资金支持。
其实,生物柴油另一个原料突破路径已被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间接指明。谭天伟说,此次朱棣文访华,专程去河北廊坊参观访问民营清洁能源企业新奥集团,对新奥集团通过培育油藻,为生物柴油提取原料高度评价。“油藻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生长快,含油量又高,若掌握技术,这将又是一个巨大的技术突破”,谭说。
非粮生物丁醇:
下一个生物液体燃料?
丁醇本是重要化工原料,过去主要作溶剂,也是涂料、塑料和橡胶等产品的主要原料。近年,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丁醇还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生物燃料,与乙醇相比,丁醇燃值更高,性能上与汽油更接近。
华北制药集团(以下简称华药)首席科学家王正品告诉《中国投资》,丁醇可由化学合成法和发酵法生产。化学合成法以石油基为原料,发酵法以粮食为原料。发酵法生产的生物丁醇已有40多年历史,过去因化石工业迅猛发展,生物丁醇生产原料糖蜜成本上升,导致国内外生物丁醇纷纷停产,1996年,华药成为国内最后一家停产的丁醇生产企业。
近年石油价格不断上涨,让生物丁醇迎来复兴的机遇。2006年6月,美国杜邦公司宣布,将与英国BP公司合作开发燃料生物丁醇项目。拥有亚洲最大发酵基地的华药,在国内也率先启动生物丁醇燃料项目。
王正品称,因为丁醇作燃料添加剂或替代剂优于乙醇,2009年,英国政府专门发文,生物丁醇可作为燃料添加剂供机动车使用。过去,生物丁醇主要用玉米作原料,生产工艺成熟,但玉米是粮食作物,所以,在中国发展生物丁醇只能走非粮路线。王正品坦承,因为原料、菌种和环保等技术难题没有革命性突破,非粮生物丁醇的生产成本目前太高,还不能产业化生产和应用。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