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上海人,眼看着老上海翻身为繁荣新天地,他们在传统文化中长大,却以西方教育育成;就如同隔着黄浦江相望的外滩与陆家嘴,冲突地并存,外滩哥德式、巴洛克式的旧建筑还在,对岸浦东新区的新金融大厦却一幢幢冒出。这对于一手打造“五分钟”的三人来说,是最好的写照,思想既独立又前卫,却不脱中华文化的色彩。
刚开始只有十五万元创业基金
决定创业的他们,虽有80后上海人的大无畏勇气,却囊中羞涩,只能以15万元人民币的大学生创业奖金当成第一笔资金。拿着这笔钱,三人在徐汇区钦州路只有十坪大小的办公室,成立上海你我信息服务公司,做的是网络书签(Social Bookmark)服务;也就是使用者可以把自己的“我的最爱”放到网络上与其他人分享,自己可以收藏、别人也可共享的网络功能。
但网络书签市场并不大,要从中赚到钱更是困难,三人得趁创业基金烧光前,想办法找到有现金流入的新业务,而网站外包成了他们转型的第二项业务。
为了方便讨论工作,徐城三人在办公室附近租了一户公寓,下班往隔壁一走就到家,休息之余还能继续讨论工作。为了接外包案子,徐城甚至重新回到美国去,跑业务、接案子全由他自己来。
尽管后期案量成长,“但是做外包就像吸鸦片一样。”徐城说,当外包的接案量增加,公司要聘的工程师也倍增,赚的永远是人力财。就算一名工程师一天只领250元人民币,公司的毛利还是微薄得可怜。
只是,网站外包业务维持没多久,一场金融海啸袭来,再次冲垮了三个人的创业梦,“景气突然变得很差,没有人要外包网站了。”接案量急速萎缩,员工也陆续离去,“最惨的时候,全公司只剩下十二个人。”郜韶飞说,他们得开始想办法生存。
当时许多客户都把产品放在facebook平台,三人心想:“我们是有实力的,既然能把客户的产品放上facebook,何不来做自己的产品?”就是这个念头,他们开始第二次转型。
有了网站外包的失败经验,他们清楚地认知到,不打出自有品牌,就永远只能赚代工的劳力财。三人理清方向后,决定延续网站外包的技术累积,从社交网站的游戏应用程式开始做起,又称之为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游戏。
有别于大型游戏厂都是从MMORPG(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大型多人线上角色扮演游戏)切入,资金有限、规模不大的“五分钟”选择从小的SNS游戏做起。“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五分钟’就能让玩家得到快乐。”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