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完成“十二五”所有减排指标,国家尚需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和强制性法规。例如,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需要像脱硫一样,对电力和冶金企业实施严厉的强制政策和优惠的经济鼓励政策,加大对脱硝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扩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管理节能减排的潜力不断下降,未来节能减排,特别是氮氧化物减排、温室气体减排,都需要加大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需要国家实施优惠政策激励,这将会增加物价上升的压力。
中国经济导报:在“十一五”期间,许多省份为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竭尽全力,其中广东省淘汰落后产能明显已有透支的倾向。那么,在“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空间狭窄,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去应对?
齐建国:淘汰落后产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不仅会造成很多失业下岗问题,还会使过去投入的大量资本在没有结束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时提前退出生产领域,形成经济的成本,增加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的压力。世界上没有很多的“免费午餐”,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大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我们必须为获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供给支付成本。为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保障能源供给安全,我们必须从多角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第一,必须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转变观念,把环境保护与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财富同等对待。每一个人都要提高对环境保护支付成本的认识,接受因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而带来的物价上升现实。
第二,国家对企业征收环境使用税,提高企业排放污染的成本代价,用经济手段迫使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政府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投入,对企业治理污染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但这都会增加生产的社会成本,推动价格上升。
第三,加速循环经济发展,在保障环境和消费安全的情况下强化资源和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减少废气物产生和排放,减低企业生产对资源消耗的依赖强度,降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成本。但需要特别指出,资源循环利用不能以二次污染和降低消费安全为代价,坚决杜绝“地沟油”之类的“假循环经济”行为。
第四,加大技术创新速度,利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节能减排,消除技术应用的环境负外部性,减少污染物产生排放。
中国经济导报:针对去年氮氧化物控制任务没完成的问题,周生贤分析是因为节能减排4个约束性指标都是根据GDP的排放强度来确定的,尤其是根据工业的排放强度。那么,北京今年完成了氮氧化物的控制指标,您觉得其中有哪些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齐建国:北京的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是因为北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快速下降到18%以下,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被转移到了外省市。例如,首钢和焦化厂等高氮氧化物、高二氧化硫排放的产业都转移到了河北省。当然,北京作为近14亿人口的首都,是全国的首善之区,京畿重地,环境保护标准较高,环保法律法规能够得到较好地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大,这是对其他省市有所启发的地方。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