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政策和技术方面的不足外,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也是影响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因素之一。行政干预难免使得信贷业务“泥沙俱下”,绿色金融的落实也就大打折扣。
近年来许多产业资本入股商业银行,对此,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管钟红认为,这一现象也值得关注。“一旦产业资本入股甚至控股商业银行,银行恐怕难以拒绝‘婆家’不合理的信贷需求。”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易中舸就指出,因为中小企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在资产、技术、营运模式和市场运作等各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普遍具有轻资产、缺乏抵押物等特点,这在目前的银行体系下难以获得银行信贷。
建议设立环保产业银行
绿色金融在技术含量上具备一定的门槛,要求所有银行达到同样的高度是不现实的。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只有专业性银行才能真正做到位、做出效果。因此,首先应成立专业性的节能环保产业银行,政府对此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提高杠杆效应。此类银行可以先做试点,再成建制地布局。
当前我国还应尽快出台对“绿色信贷”的扶持政策,制定“绿色信贷”目录指引、项目环保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放宽“绿色信贷”的规模控制,实施差别信贷政策,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同时,环保等部门还应加强与银行的信息交流,为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提供指引和技术支持。
在论坛上,香港慕尼黑再保险公司高级风险分析师简.纳皮欧科斯基还提出,今后中国可由保险公司对环保中小企进行资产估值和技术分析,然后承保可再生能源技术等的环保项目,提供信用保证,协助企业获得银行的融资。易中舸也认为,我国要进一步放开银行业的综合经营范围,创造性地通过贷款、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金融工具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不少发言者提出,除了银行的间接融资外,我国还应充分利用股权投资基金、债券和股市等直接融资手段,促进对绿色产业的融资支持。
本次论坛上,英国气候债券倡议联合创办人肖恩.凯德利就提出了“气候债券”这个新的融资概念,建议从债券市场筹集资金,专门为可再生能源等环保项目融资。
杨志表示,在推进绿色金融方面,除了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丰富融资渠道之外,尽快推出强制性减排和碳排放交易市场也尤为重要。她认为,碳排放交易本质上也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绿色金融项目相比,节能减排的效率更高,而且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